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吉狄馬加:寫在天空和大地之間
詩之語
2015年,吉狄馬加離開工作9年的青海,重新回到工作過11年的中國作協,擔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在面對眾多媒體的采訪時,吉狄馬加很難回避一個問題,“如何平衡詩人與官員兩種身份?”他并不掩飾對多次回答這個問題的無奈。于他而言,行政工作是他的職業,而寫詩不是。“把寫詩說成是一種職業,我認為是可笑的行為。”
在吉狄馬加生活的高原和民族中,詩人是被神所選擇的具有靈性的人,詩人更像是一個角色,是精神的代言人。通過充滿靈性的寫作,力求與自己的靈魂、現實乃至世間的萬物進行深度對話。
“我接受有關我‘身份’的任何稱謂,但我作為一個詩人的‘身份’,將穿越我生命的所有的生和全部的死。”
任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期間,吉狄馬加沒有放棄詩歌,并且創作了不少作品。他感慨,青海這片土地歷史文化豐厚,給予他很多滋養,一方面提升了他的思想高度,一方面提供了思考問題的載體。“有機會到青海工作9年是我的幸運,這對我以后的創作都會有極大的影響。”
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的創辦更證明了吉狄馬加“兩種身份”的互為補益。創辦一個具有世界地位和國際品質的現代詩歌節一直是他的夢想。
早在1997年,吉狄馬加就參加過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那是南美最大的國際詩歌節,同時也是目前國際上影響最大的詩歌節之一。詩歌節的盛況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立志回到中國后也要創辦一個面向世界的詩歌節。“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聚會,能像一個詩歌節那樣給人和生活帶來希望和夢想。”
2007年,由吉狄馬加倡導發起,在青海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成功舉辦。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詩人會聚青海湖畔。第二年,參會詩人擴展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迄今為止,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已成功舉辦四屆,國內外影響巨大,累計有近16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名詩人參加,被稱為世界上第七大國際詩歌節。
在吉狄馬加的努力下,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青海國際詩人帳篷圓桌會議、達基沙洛國際詩人之家寫作計劃、諾蘇藝術館暨國際詩人寫作中心對話會議、三江源國際攝影節、世界山地紀錄片節、青海國際水與生命音樂之旅以及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已經成為中國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和對話的重要途徑。
吉狄馬加注重詩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他的詩歌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文字,他多次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與國際文學界對話與交流。無論是其詩歌被翻譯的外語語種的數量,還是其本人在國際詩壇上的亮相頻次,在中國詩人中都非常突出。
有人認為,真正的詩不可翻譯,詩就是在翻譯過程中失去的那個部分。吉狄馬加承認,詩歌翻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當詩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時候,又會找到新的活力和生命。“人類對詩歌的翻譯一天也未停止。”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吉狄馬加 天空 大地 彝族 民族 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