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大學緣何要“掐尖”
連日來,高考分數線落定的同時,各地文理科“狀元”也紛紛見諸媒體,更有北大、清華等名校“連夜搶人”的報道,象征著全國大學生源大戰的正式開始。
“掐尖”已不是新聞,今年是否尤甚也不好說。確切的情況,2016年河北省文理科狀元均來自當地的衡水中學,分數一出,近水樓臺,二人隨即被那兩所名校接到北京。廣東佛山的一枚學霸也同時被北大、清華各加40分,從而有了任選專業的優惠,據稱是因為此次佛山用的是全國試卷,難度較地方試卷高,該學霸考分突出不說,平時成績也穩定。總之,名校“掐尖”,各顯其能且大有一網打盡之勢。
當前語境下,名校“掐尖”的邏輯堅硬如鐵,且已自成鏈環。名校配置有優勢的高教資源,優勢資源理應與優勢生源匹配,繼而“產”出社會精英,不枉國家厚望之外,“精英”也可成為學校的廣告。常有高級領導、商業巨子、學界高人、文體大腕及社會賢達出自某校的統計,相關名校“掐尖”可不就有更足的底氣!
當然,學校展示“己出”之精英,亦別有一種崇高的榮譽感,此乃中外皆然。今年6月份的《讀書》雜志有篇文章《滿眼都是“現在”》,其中引述哈佛校長魯登斯坦說過的一句話:哈佛完全可將全美高中的第一名統統招來,但一個正常社會里,總還會有第二、第三、第四……多樣化的社會才是正常社會,最終做出成就的也有名不見經傳者。度其言外之意,優秀的生源,首先得回應一個正常社會的期許。
正常社會,人等各色,需求多元,貢獻相異,和而不同,貴在一個“特”字。每年的各地“狀元”,大多品學兼優,他(她)們志向遠大,腳踏實地,愛好廣泛,才思敏捷,說白了,個個都不簡單。但也不要忘了歷史上和現實中那些偏科的奇才,以及被生活打磨出來的英杰。最近網上盛傳標題黨的帖子《要踩多少噸狗屎,才能踩出諾貝爾獎》,講述日本的諾獎得主田中耕一一連串的當年糗事:上學時成績不好直至留級;不擅與人交流,30多歲還未戀愛過;工作后又屢被淘汰;做出成果的初心不過為節約原材料,唯一發表過的論文即被相中;獲獎后并無豪言壯語,只坦言可為家人省錢了。如此等等,只謂田中的得獎是走了“狗屎運”。已知的事實是,我們的“狀元”中還無人有過獲諾獎的幸運;正常的讀者也不會將田中的“狗屎運”當真。
近讀教育學者熊丙奇有關南科大改革的文章,印象較深的是他對南科大的期望:同為體制內大學,南科大不要滿足于做北大、清華第二,關鍵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內容雖與“掐尖”無關,但在教育的大方向上不無交集。(梅明蕾)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名校 掐尖 高考 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