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樓宇烈:互聯網應傳播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2016年06月02日 14:54 | 作者:樓宇烈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過去講教育是干什么的?《禮記·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說,我們建立一個國家,管理民眾,應當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教育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要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這也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學記》中還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教育使得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習俗和風氣。在過去的時代里,我們通過家庭教育、通過學校教育,以及各種各樣的私塾和書院等進行教育,今天的我們主要是通過學校進行教育。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會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包括社會中各種各樣文化活動,過去雖然有文化活動,但沒有今天豐富,那么過去大部分老百姓通過什么來接受教育?當時的老百姓不一定認識字,也未必上過學,他們接受的是社會教育。當時不叫社會教育,叫作“高臺教化”,也就是演戲說書。老百姓為人做事的道理、規矩就是通過“高臺教化”學習來的。人們從舞臺上知道,什么樣的舉止是正人君子的舉止,什么樣的行為是小人的行為;通過聽說書、看戲,老百姓也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會有因果報應,所以人在生活中要行善積德,為社會造福,為子孫后代造福。

過去社會的信息比較閉塞,信息也得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傳達,所以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基礎教育中私塾的教育也占了很大位置,農村中還有一些鄉紳辦的私塾等。但是現在的時代不同了,互聯網的發展,移動終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讓社會教育成為整個教育領域中比重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組成部分。

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們社會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用什么來教育民眾、引導民眾?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以人文精神為特點的文化。具體地講,我們的文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之上的,重視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主動性。通過禮樂教化來達到人對自我主體的自覺自律。中國文化中反復強調天地萬物中人最為貴(重要),天地萬物中人是最靈的(靈氣、聰明);而人在萬物之中也是最有主動性、能動性的。天地萬物之中其他的物種都是被規定好了的,它們的活動沒有多少主動性,更沒有多少能動性,只有人是具有最大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所以人才最貴重,最重要。

“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性

人可以和天地相并列,天地造萬物,但是人出現后因為具有能動性而可以與天地相并列。所以過去我們總是這樣講:“天有其時生萬物,地有其材養萬物,人有其治來參與萬物變化。”人能夠參與到天地萬物之中去,所以人是什么?《禮記·禮運》中說:“人者,天地之心也”,這就是為什么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橫渠)在他著名的“四句教”中,第一句就說“為天地立心”(以下三句為:“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為人心一動、人心一變就會影響到天地萬物的變化。人在天地萬物之中有這樣大的作用,所以要管住自己。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以人為本”,這個以人為本不是讓人肆意地去主宰萬物,而是提醒人怎么能夠更好地管住自己,讓天地萬物能夠按照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去發生和發展,而不要人為地去干預自然。中國文化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不是去逞人之能,而是要人能夠用自我管理的方式,管住自己。

《管子》中有篇文章的題目叫《心術》,就是講管理人心的問題和方法。《管子》是怎樣來講心術的呢?他說,“心”在人身中是處于“君”的地位,它應該能夠管住你的“官”(眼耳鼻舌身等),人的五官應該受心的管理。而五官是跟萬物接觸的,五官應當能管住外物。作為一個人,你是有主體性和主動性的,你就應該用你的心去管住五官,用五官去管住萬物,這個次序就是心術正的途徑。但是如果次序顛倒過來,五官讓外物給管住了,隨著萬物流走了,我們的心又讓五官給管住了,那心術就不正了。所以,正常的心術是心管五官,五官管外觀,不正常的心術就是讓外物來管我們的五官,讓五官來管我們的心。這樣,人就成了外物的奴隸,也就失去了人的主體性。

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強調我們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隸,更不能做物的奴隸。萬物是天地合氣而自生的,人也是天地合氣中生出來的一物,但這個物確確實實跟其他的物不一樣。所以人應當有自覺性來管住自己,這樣才能夠跟萬物和諧相處。道家提出的自然無為,就是讓我們認識到,人在萬物中,切不可放任自己。所謂自然無為,并不是叫我們什么都不干,無為的含義包括:第一,私志不得入公道,我們個人的愿望不能干預自然界整體生成發展的規律;第二,嗜欲不得枉正術,是讓我們人類不要以個人的好惡去改變萬物自身發展的方向。我們不應以私志和嗜欲去干預整個自然界發生、發展的規律和方向,而應該“循理而舉事”,根據事物自身的規律去做事,應該“因資而立功”,根據條件,依靠條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所以無為不是叫人無所作為,而是要人類不要用私志和嗜欲去干預公道正術,而且要“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總的來講,就是要我們“推自然之勢”,即循自然之規律。

“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這是老子的觀點。“輔萬物”是讓我們有所作為,而不是無所作為;你要去推動它,而不是按照你自己的個人欲望去隨意地改造它。西方的文化在走向近代的過程中借鑒了中華文化中以人為本、人文化成的理念,用它去跟西方中世紀以來,以神為本、一切聽命于神的這樣一種文化進行了斗爭。以人為本的文化,使人類從神的腳下站起來了,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使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理性去認識世界,所以才有近代文化科學的發展。一切科學技術都是人類理性力量的呈現。

但是由于人們對以人為本、人的理性的力量的認識存在偏差,人們認為人從神腳下站起來了,以前由神來決定一切,現在應該由人來決定一切;以前由神主宰,現在應該由人主宰。這種思想發展到20世紀,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這兩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就開始反思,人類自己做主宰了,為什么會發生這樣殘酷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戰爭究竟為了什么目的呢?很簡單,戰爭就是為了資源財富的掠奪、爭奪,哪里有財富,哪里有資源,就往哪里去,為了爭奪資源財富可以做出任何違背人性的事。兩次世界大戰,其實又是一種人的主體性的失落。

所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社會中一些思想家又重新高舉起新人本主義的大旗。同時,這些思想家又一致認為,這種人本思想、人文精神的資源還得從東方,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找。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人文精神,是一種既不做神的奴隸,也不做物的奴隸,而且用自覺自律來保持人的主體性的文化。人要保持人自己的主體性、獨立性,人要自覺自律,才能與萬物和諧相處,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才能使自己身心和諧相處。這里,自覺自律是關鍵,如果沒有自覺自律,那就不可能達到上述三個和諧相處,因為它會放肆、放任,無所顧忌,肆意妄為。

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樂教化的核心就是要讓人認識到,作為人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位置:在跟萬物交流中你占有主動性,所以你應該自我約束;在社會交流中,你也有能動性,所以什么事情都應該把自己管好,盡到自己的社會身份所應該擔當的職責。所以整個來講,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不斷地提升人的自覺性和自律性。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樓宇烈 互聯網 中國文化 文化精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专区日本一区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成人门户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 |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