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聚焦國企改革配套體系 11項配套外仍有多項待公布
股權多元化改革仍謹慎
關于股權多元化,去年出臺的《指導意見》就已提出: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鼓勵國有企業通過投資入股、聯合投資、重組等多種方式,與非國有企業進行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
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絕大多數都擁有多元化的股權結構。而在國有企業的現實語境里,常常被公開披露的“國有資產流失”、“違規向民營企業讓利”等諸多案例,似乎加重了公眾對股權多元化改革的擔憂,也讓部分國企領導因可能帶來的“風險”而對于改革慎之又慎。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中感受到,對涉及產權這一國改核心命題的態度,多數國企持謹慎態度。某地方國企高管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好了不是我的成績,改革出錯了是要打板子的。”某央企董事長更是直呼:“不要摸不到石頭就過河。”
“有一些聲音說國有企業改革‘雷聲大雨點小’,我作為改革執行者,感到國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定時間。”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政協記者會上說。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談到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試點,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國資委研究中心原主任、監事會巡視員李保民曾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員工一持股,馬上就有人炒作為私有化、國有資產流失。貼上這種意識形態的標簽,容易使當事人擔心政治風險而不愿推進改革,產生了改革阻力。
在李保民看來,現在的員工持股更多是技術、專利、投資等量化入股,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判,不能說個人一持股就是私有化。
“以現在中國的國資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的保障,各類監管條例的制定,以及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等,大面積的國有資產流失不可能出現。”李保民說,“從另一個角度看,國有資產放在那兒不用、不發揮效益難道就不是一種流失?”
全球視野
除了市場化,國際化是本輪國企改革的另一主打內容。相比市場化,國企的國際化既需要市場自發行為,也需要國家意志——挑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整合優質企業資源,打造一流的國際化企業。國企、尤其是央企,就是要踢“世界杯”。而國家領導人親自為中國核電、高鐵等進行國際營銷的市場化行為,將國企的國際化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國企改革 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