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全國政協“‘十三五’期間就業政策有關問題”系列調研報道
原標題:全國政協“‘十三五’期間就業政策有關問題”系列調研報道 “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就業創業的最后一公里到底在哪里?”
“藏區大學生就業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政策?落實得怎么樣?”
……
5月15日,全國政協“‘十三五’期間就業政策有關問題”調研組在青海召開座談會。委員們聽得仔細,提出的問題往往切中要害。座談會主持人、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鼓勵省內各職能部門負責人與創業者們融入與政協委員們的互動,敞開心扉談問題,無需藏著掖著。
展望“十三五”,我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都發生變化,與之相伴隨的就業崗位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等現實問題,使就業工作面臨更大挑戰。而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正在全社會形成。
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青海存在哪些問題?可以產生哪些對策?這正是全國政協調研組此行的目的。
“青海的就業壓力來自兩方面,首先是人。現在突出的是兩種現象,省外生源愿意留在青海的人數在增加,考出去上大學的青海生源畢業后回來的人數在增加。其次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青海下轄6個民族自治州,其中3個州因生態保護而未發展現代工業。企業少則經濟不能充分發展,則就業壓力凸顯。”駱惠寧開門見山。
這一席話,讓甄硯委員若有所思。
她說,“以前對青海情況不太了解,一直以為青海人口不多,就業壓力不會太大。聽了介紹,我有一點兒不成熟的意見。青海大美風光引人入勝,可以考慮把生態保護的壓力變成增加就業的動力,安排生態保護公益崗位和發展生態旅游,促進民族地區人們就近就業。”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員高永宏的觀點與甄硯不謀而合。他告訴委員們,城鎮化過程中,青海農牧民變成市民后的就業情況的確是個難題。他認為好的解決途徑是走一條依托于現代農牧業產業的現代道路,政策規劃的著力點向就地城鎮化方面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世代居于一地,一旦離開熟悉的環境,行為規則和處理社會關系的技巧往往不能與新環境相適應。因此,委員們建議城鎮化不能走某些沿海地區的彎路,特別還要注重人的城鎮化。
“省里一年要負責的就業人數大概多少?聽教育廳和人社廳的同志介紹的情況好像不太一致。”對于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李濱生委員拋出的問題,青海省人社廳副廳長宋令文搶先給予解釋,“教育廳的同志所指的是初次就業率,但政府還要負責歷年未就業、失業再就業的人群,這樣,每年政府要管的總體就業人數大概兩萬三四千人左右。”
這些年,從中央到青海省,都出臺了不少扶持創業者的優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碎片化,一些政策缺乏銜接配套,有的政策落實到位還有差距。
海東市的“拉面經濟”享譽全省,創業者韓東已經把自己的品牌做起來,甚至把分店開到了北京和上海,帶動了不少人的就業。他希望國家加大對就業創業的資金扶持,尤其在小額貸款這方面。“像反擔保這種政策,操作起來有些困難。”韓東說。
對此,駱惠寧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實體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融資難和融資貴,中小企業更是。近兩年省里為中小企業擔保的相關機構少說也有幾百家,但還是不解決問題,根子在體制機制的不健全。”
有委員問道,這些擔保機構目前的運行情況如何?
駱惠寧說,總體不錯,但這些機構逐利和服務之間的關系還未能很好地處理。目前省里的辦法是通過財政撥款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化解資金。
“我之前也做過相關調研,對就業創業政策碎片化感同深受。”聽了有關小額貸款政策落實情況的介紹,住建部原副部長郭允沖委員脫口而出。“各部門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一個人真正去創業,可能還是摸不著門兒,可以創建一個平臺把創業者、資金和人才整合在一起。”
“不錯,省政府正在進一步轉變職能,發展市場主體,建立完善支持創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我們的一批創業孵化基地發展態勢良好,建議大家這幾天去實體看看。”駱惠寧告訴委員們。
談了這么多的情況,對于在座的委員們來說,思路始終凝結在“就業創業‘最后一公里’”上,徹底解決這個“一公里”的問題,答案或許就在隨后的繼續調研中。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十三五’期間 就業政策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