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政協副秘書長:兩會不能僅成為明星表演場
朱永新
華商網-華商報3月10日報道 提起全國“兩會”,也許有人覺得,離老百姓有點遠。其實“兩會”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詞語,它也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的。從他們中找一個切口,或許是了解“兩會”一個很好的窗口。
朱永新算是政協的一個老兵。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他先后擔任過多屆的蘇州市、江蘇省和全國政協委員,直到2008年轉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2013年又回到政協,擔任新一屆全國政協的常委兼副秘書長。與其他代表委員不一樣,朱永新有個習慣,就是用寫作的方式記錄“兩會”。他已經出版了《我在政協這五年——一個民主黨派成員見證的中國民主政治進程》和《我在人大這五年——一個民主黨派成員見證的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等著作。后者是人大60年歷史上第一本全景式記錄人大工作的圖書。
“兩會”期間,他經常凌晨四五點就起床,堅持寫兩會日記。可以說,從個體的微觀角度來持續地記錄、觀察“兩會”還非常少見。3月6日晚,朱永新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專訪。
談兩會現場
企業家說遇到困難 總理讓直接寫建議
華商報:我們看到報道,說李克強總理3月4日參加政協經濟界、農業界聯組會的討論時,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向總理“抱怨”說:“銀行是弱勢群體”。當時所有的人都笑了,包括總理。聽說您當時就在現場,能講講當時的情況嗎?
朱永新:我當時確實在場。那天安排了7名委員發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是第5個。在談到當前銀行遇到的巨大挑戰時,張行長說,存款要求高收益,也會間接推高全社會融資成本;需要資金的則批評貸款難、貸款貴,從這個角度說,銀行也是弱勢群體。當張行長說這句話時,全場委員爆發了笑聲,總理也笑了,他馬上幽默地回答:“農民才是弱勢群體呢!”全場再次會心而笑。
華商報:那次會上還有哪些精彩的花絮?
朱永新:在張行長發言之前,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就幫助民營企業“走出去”做了發言。他講話過程中,總理四次插話了解情況。當總理得知郭廣昌的企業當初就是因為在國內無法施展,才到國外發展并且成為葡萄牙最大的保險公司,現在想回來也面臨不少困難時,總理讓郭廣昌直接給在場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寫信,總理說,你專門寫個建議,需要什么政策,我們全力支持。既要鼓勵走出去,更要鼓勵走回來。你們回來的障礙太多了,要打掉!我現在就要幫助你們打掉這些障礙!
記得那天會議結束后,我們隨同總理一起離開會場。當發現一些無法進入會場的記者們仍在大廳兩側苦苦守候時,總理不僅與身邊的記者握手,還特地向遠處的記者揮手。記者說,總理辛苦啦!有記者向總理問好。他回答說,“一切都會好。明天(3月5日)是元宵節,祝大家元宵節家庭幸福、歡樂,大家一切都好。”
談兩會制度
政協大會發言任何委員都可以報名申請
華商報:政協會有“大會發言”,人大會則沒有。您怎樣評價這一獨特的議程安排?
朱永新:在中國的幾套民主程序中,只有政協有大會發言制度。每次大會發言時,都有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發言可以說是政協會一個小高潮階段,第一、它把政協委員關注的重大問題通過發言的形式彰顯出來;第二、這既是展示黨派,也是展示政協委員的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因為我們沒有安排類似西方辯論的方式,當然也有人建議,是不是今后在大會發言結束后,也應該有提問和對話環節。這個現在安排起來還有些難度,因為目前的大會發言近一半是分配名額,要照顧黨派、專題委員會以及工青婦社團等等。另外一半是競爭。任何委員都可以報名,但競爭非常激烈,大概只有2%左右的發言申請能夠被選中。競爭也需要平衡,比如發言的內容就需要平衡,你總不能都講一個問題吧。
華商報:在老百姓的直覺中,一開“兩會”,就像是各民族的服裝大PK,百花齊放,特別好看。這是一種特別規定還是自發形成的傳統呢?
朱永新:著裝有要求,特別是人大會。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代表,每個民族的代表必須穿本民族的服裝。當然主要針對開幕式,平時開會不需要。
華商報:明星代表、委員總是媒體追逐的焦點,您怎樣看待這個現象?
朱永新:不僅中國,全世界都一樣,因為明星本身有影響力,公眾對他們也很有興趣。另外,這些公眾人物本身的話語權相對比較大,所以總體上可以理解,但我覺得,“兩會”不能僅僅成為明星的表演場。
華商報:“兩會”畢竟不是秀場。
朱永新:是的,我覺得媒體還是應該更多的去關注思想,關注觀點,因為這些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命運。我覺得,政協不是舞臺而是平臺,不能把政協委員作為一頂大帽子高高戴上,招搖過市,在這個平臺上,委員不能有表現欲,但不能缺表達欲,應該很好地了解民間疾苦、民生百態,才能履行好參政議政的職責,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去發出呼聲。
華商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有工資或者特殊的津貼嗎?
朱永新:沒有。因為委員本身就有自己的工作,已經有工資了。
談提案反饋
寫提案和辦理提案都要盡力而為、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華商報:我聽到委員對一些提案的反饋不太滿意,問題在哪?
朱永新: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我認為應該客觀分析。一方面可能和提案的質量有關系,有的也可能我們與政府都沒找到好辦法;另一方面也與提案辦理的方式有關系,有的提案看似落實了,但落實不夠。結合我的經歷,我覺得,只要鍥而不舍,不斷完善、探索,多少都會對最終決策形成積極影響。
華商報:就拿您2014年的那些提案來說,您覺得辦理情況如何?
朱永新:我覺得大部分還是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其中許多已經被采納,比如《關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提案》,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部的重要工程;比如《關于建立國家翻譯院推動翻譯事業發展的提案》,在幾位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下,國家外文局也已經正式成立了國家翻譯研究院。當然,不能說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我的提案而得到解決,但我相信這其中肯定有我的一份力量。無論是寫出提案還是辦理提案,其實雙方都需要記住三個詞:盡力而為、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華商報:政協會上往往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您怎樣看待這些不同的聲音?
朱永新:政協正是一個說話的地方,在這里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和各種不同的意見,這些聲音和意見,也是社會不同人群聲音的代表,也是各個利益主體意見的匯總。所以,它們都會得到尊重和包容,既不能強加于人,也不要求取得完全一致。俞正聲在講話里都說到要包容反對意見,得到人們的一致贊許。我相信,分歧是在辯論中趨同,矛盾是在交鋒中化解,共識是在討論中形成。其實到了最后,國家的利益、群眾的利益、個人的利益,都會取得最大的公約數。
談人大政協
人大像清華,比較嚴謹政協像北大,比較活躍
華商報:您在《我在人大這五年》一書里,曾專門將政協和人大進行了比較,說人大像清華,政協像北大。最近又有新的比喻嗎?朱永新:(笑)最近確實比較忙,新的暫時還沒有。記得2013年,我第二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時,新任委員都要聽關于人民政協的專題報告。其中全國政協機關黨組書記、副秘書長孫懷山在談到人大與政協的聯系與區別時,說人大是“人以群分”(按照地區組團),政協是“物以類聚”(按照界別組團),當時滿堂大笑,孫秘書長立即補充說,當然,政協的同志都是“人物”!
我說人大像清華,政協像北大,主要是我的個人感受,是從氣質角度來講的,兩者定位不一樣,氣質也不一樣。人大相對更嚴謹,而政協則以社會名流和高級知識分子組成,思想更活躍、更自由些。
華商報:政協主要由社會名流和高級知識分子組成,那會不會離老百姓很遠呢?
朱永新:政協其實是一個最廣泛聯系群眾,團結各界人士的重要平臺。政協關注的問題基本都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每年全國政協委員提交的幾千份提案,大部分都是圍繞老百姓最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日常生活內容。政協其實離我們很近,政協是人民的政協,就在你我身邊。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兩會” 中國民主政治進程 大會發言制度 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