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撰文談學習習近平外交理念
(二)深刻闡發了中華文明和中國夢的世界意義。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繼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旨在同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夢和中華文明互為表里。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沒有中華文明的繼承發展,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只有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中華文明才能實現創新和繁榮。“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和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和奉獻世界的夢。中國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也將秉持中華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發展紅利,給世界帶來機遇、和平與進步。
(三)生動詮釋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對世界的貢獻。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歷來講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既是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于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理性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準確判斷。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文明觀和世界觀,以“中國智慧”處理當代國際關系,以“中國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必將對促進人類文明和諧、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二、 習近平同志以文明多樣性為邏輯起點,用文明交流互鑒破解國際關系難題,勾勒出人類文明和諧發展的路線圖
(一)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歷史進步潮流。習近平同志從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世界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三個歷史維度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世界的發展是多向度的,世界歷史也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習近平同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揭示出文明多樣性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客觀真實性,是貫穿整個世界和人類發展歷史的客觀存在。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邏輯鏈條上,文明多樣性最終決定了政治文明的多樣性。承認文明多樣性,就要正視人類發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樣性,就要摒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是趨同的、單一的邏輯,從而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國家和諧相處,提供了歷史和現實依據。
(二)“和而不同”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準則。“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理念,包含著中華文明樸素的哲學思想,揭示了多樣性是事物的本來面貌,并存共處是天地萬物生發之道。習近平同志深刻闡發“和而不同”的思想,揭示多樣性構成了事物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論證了“和而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是人類歷史、人類文明發展的辯證法。倡導文明的多樣性,堅持不同文明并存共處、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就是“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國當代文明觀中的具體體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只有通過交流互鑒,才能激發其生命活力,才能成為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三)文明交流互鑒開創了世界和平發展進步的新路徑。習近平同志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表明,中國文明觀的政治表達就是政治文明的多樣性,就是發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樣性。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地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沒有掉進西方民主“陷阱”,破解了以西方中心論為基礎的文明優越感,為人類指明了以文明平等、文明和諧取代“文明沖突”、“文明對抗”的正道坦途。在這條道路上,中國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打破了“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證明了中國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不僅可信而且可行,是理論自信與實踐自覺的高度統一,是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歷史性貢獻。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文明 中國 發展 交流 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