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專題
政協委員:今天,我們該如何過年
■重慶市政協委員張健
讓傳統風俗“活”起來
近年來,許多青年們熱追西方節日慶典,各種活動如數家珍。而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節日活動卻備受“冷落”。即便是春節,人們的感覺也是“年味”越來越淡。
部分人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呆板。如,春節無非就是吃餃子、看晚會,中秋節無非就是吃月餅、賞月亮,端午吃粽子等等,而“洋節”則不同,人們不分等級、輩分可以盡情狂歡,追求無拘無束的快樂;如今人們生活富足,吃穿用都可以隨時購買,過不過節都“無所謂”。
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認為,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的核心。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它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它的精神載體不復存在了。
2008年,我國宣布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力圖保護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但這樣還不夠,我們還要努力開展傳統節日中的各種有趣活動,讓傳統風俗“活”起來。
首先,加大氛圍營造。鼓勵商家開發傳統節日文化產品。同時大眾媒體應加大對傳統節日的宣傳。
其次,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元素。整理、提升傳統節日中的各種趣味,如:舉辦節日燈會、游園會、文化廟會等,使人們在過節中獲得審美的愉悅。
最后,抓實青少年教育活動。如,開展書畫比賽活動;在校內打造傳統節日文化墻;舉辦傳統文化節日慶典,邀請家長與子女一起參加。 (顏顥 黃典 采訪整理)
■淮安市淮陰區政協委員徐業龍
傳承和發展好本地民俗
如何讓年有“年味”,我認為關鍵是如何很好傳承和發展本地的民俗文化。
一是建立研究保護基地。規劃合理的物質載體,將民俗文化保護在其孕育和發展的原生環境中,成為一種動態的、歷史性的、鮮活狀態下的保護方式。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傳承基地建設,建設一批民俗文化傳承教學基地、場所和展示廳,為民俗文化項目和傳承人搭建更直接、更廣闊的展示、交流平臺。
二是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以文化下鄉、專題展覽、廣場文化活動、節日慶典等形式,組織開展民俗文化的宣傳、展演、比賽和交流活動,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民俗文化。依托節慶活動創辦非遺“巡演”、“匯展”和“民俗文化活動周”等系列活動,通過傳統戲劇、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展示等活動,烘托節日喜慶氣氛,展示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是建立主題創意公園。引導社會力量對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包裝、重新打造,建立集文化體驗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為民俗文化常態展示、集中展演活動提供活動平臺和宣傳窗口。 (本報記者 江迪 采訪整理)
編輯:羅韋
關鍵詞:文化 過年 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