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有力推進了農技推廣事業發展。但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任務,不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期盼,需要加快改革,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2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就此進行協商座談。[詳細]
基層農技人員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一線守護者,不僅要讓獲得這份職業的人獲得看得見的實惠,也要讓他們感到發自心底的榮耀。對此,朱保成委員建議增強對廣大農技人員的精神激勵,宣傳典型人物,在體系內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趕超先進的濃厚氛圍。[詳細]
12月8日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在協商“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主題時,不止一位委員提到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太低”,因此,也就不止一位委員、專家提出了解決的辦法。[詳細]
胡漢平委員介紹了江西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中“信息化”的經驗。“堅持自上而下‘一張網’,線上抓面對面技術服務,線下抓優質農業產品推介服務……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平臺覆蓋全省94%縣(市、區),累計解決各類問題30123個,輻射帶動農戶300萬戶以上……”[詳細]
“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技術實施的主體,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必須依賴于這個群體的素質的提高。”8日,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伍躍時委員提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農業從業群體科技水準、職業素養還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任重道遠。[詳細]
伍躍時委員表示,當前我國農業有效供給不足正面臨結構性矛盾,農業科學研究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緊緊圍繞農業市場需求、圍繞農戶們的需求進行創新性技術研究,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方向既要有利于科技推廣,又能兼顧創新,真正破解科研和推廣“兩張皮”問題。[詳細]
“農業本身正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國家在農技推廣體系之外,能夠為農民提供新品種、新技術的新的農技推廣主體也層出不窮。”在8日舉行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常委陳錫文由“兩個層出不窮”,引出對我國農技推廣領域“一主多元”格局的探討。[詳細]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常年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不是農民,卻一樣脊背朝天、兩腳踩泥頻繁往來于田間地頭;他們不是研究者,卻要時時掌握學習最前端、最實用以及農民們最關心的農業技術;他們不是醫生,卻要像醫生對待病患一樣,悉心解決農戶們所遇到的每一個種植養殖難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