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2016年12月09日 16:03 | 作者: 包松婭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國政協“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常年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不是農民,卻一樣脊背朝天、兩腳踩泥頻繁往來于田間地頭;他們不是研究者,卻要時時掌握學習最前端、最實用以及農民們最關心的農業技術;他們不是醫生,卻要像醫生對待病患一樣,悉心解決農戶們所遇到的每一個種植養殖難題。

12月8日,“他們”中的基層代表,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3年的吉林省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技術員王貴滿來到北京,來到全國政協禮堂,來到了全國政協“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雙周協商座談會現場。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補齊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農業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然而當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備受全國政協及政協委員的關注。為此,全國政協將“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確定為第六十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并由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和民革中央分頭進行了深入調研籌備工作。

在由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的座談會現場,應邀而來的王貴滿代表的是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一環”,還有多位來自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以及地方有關方面代表,大家濟濟一堂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建諍言、獻良策。

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真正的農業生產力

在“西菜東送”源頭之一的高原農業重鎮云南,在熱帶農業發展闖出一條路子的海南,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岳福洪、侯建民(駐會)帶隊開展了題為“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調研。

廣泛座談是了解全面情況的重要途徑,深入實地則是掌握現實問題的重要基礎。調研組深入基層推廣場站、農業科技園區、試驗示范基地以及田間地頭,傾聽了基層農技人員、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種養殖大戶及農民代表等的真實心聲。

在帶著耳朵聽,帶著眼睛看,帶著頭腦思考的過程中,帶隊的陳錫文常委印象深刻的是,現代農業本身正以飛快的速度,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新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的供給能力。“在國家農技推廣體系之外,能夠為農民提供新品種、新技術的新的農技推廣主體也層出不窮,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彌補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的能力不足。”

陳錫文用兩個“層出不窮”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農技推廣已經不可能只靠國有專業機構包打天下,我國農技推廣領域已形成“一主多元”格局,現在要做的是讓這個新格局進一步完善。

“的確從地方實踐看,這個‘一主’與‘多元’還沒有配置好,沒有形成整體效益最大化。”在李成貴委員看來,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我國省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設置“兩張皮”現象,而這一現象也在討論中被頻繁提及。

在科技推廣體系中,科研與推廣本應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但事實上這些科研單位進行的工作與農技推廣體系并不銜接。因為我國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是兩個相互獨立的體系,加之有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機制建設滯后,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機制尚未建立,農業科研單位應用研究的成果要么不貼近市場需要,要么可用成果束之高閣。

站在科研服務農業市場的角度,薛亮委員建議,在科研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對應用基礎研究向后延伸,加大應用研究比重,爭取多出能夠為生產實踐服務、達到拿來能用的成果。

其實,我國有相當數量的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專業人士,分布在各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中。調研組在云南調研時,云南大學開展的“大學農村科技推廣服務模式”,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云南大學以會澤縣和劍川縣為重點服務對象,開展校縣聯合運行。學校百名教授、博士與百名縣級干部職工下基層,進村入戶,結對幫扶農戶和企業。”侯建民介紹說,在調研中,農戶們對這支隊伍十分歡迎,而老百姓對“知識和科技”的信任,換來的是當地烤煙、馬鈴薯、核桃、反季節蔬菜等產業的發展。

在與會人員看來,加強農、科、教的融合,不僅是促進農業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推廣有機結合的必然要求,也是讓生產實踐出課題、讓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霍學喜委員更是建議把這種“農、科、教”融合的模式固定下來,他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教育部及涉農部委、省(市、區)政府配合,制定促進農業院校與農業區域發展緊密結合的區劃。“具體按照全國農業區域差異及重要農業產業分布,結合農業院校及其學科優勢、科技資源整合能力及有效服務半徑,實現每個縣級行政區至少與一所院校實現有效對接。”

“科技轉化別忽視金融的作用,要鼓勵多種資金進入農業科技領域。”車迎新委員來自金融領域,他深知,資本在進入農業領域的同時,往往會高起點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發揮好資本的紐帶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快速實現成果轉化,放大科技創新效應。

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

談起農技推廣問題,曾經分管過此項工作,又參加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此前深入調研的范小建委員,有一肚子的話想說。

2012年《農技推廣法》(修改稿)出臺之后,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不斷深入,取得積極進展。但他在調研中發現,農技推廣體系中定位、穩定、管理體制等一些傳統性問題依然存在。

“為什么在法律法規出臺之后這些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范小建坦言,法律條款對農技推廣體系的職能定位寫得非常清楚,但不執行就沒有意義。“建議主管部門要態度堅決地圍繞基本職能加大檢查和考評力度。”

那么在“一主多元”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什么是基本職能?

陳錫文認為,“一主”中國家農業部門所屬的專業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編制和經費預算都有限,因此必須進一步突出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職能,發揮好對其他農技推廣主體的引導、服務和必要的監管作用。

在突出“一主”公共性和公益性職能基礎上,范小建還想著重表達的是,農村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為農技推廣體系搞活經營創造了條件,但這不能改變政府農技推廣體系的基本職能。科研、教學單位進入農技推廣領域,完全是市場化的機制在起作用,與此并不矛盾。

突出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同時積極鼓勵“多元”推廣主體,乃至經營性推廣機構,這是討論中委員們的共識。畢竟,哪一種單一的推廣模式,都不足以滿足當下農業市場不斷增長的需要,唯有“多樣化”才能把大家需要的技術真正“送到”老百姓手中。

“我們在貴州畢節地區的威寧縣調研時發現,這里雖然不是馬鈴薯的傳統優勢產地,但當地一半以上的耕地種植的是馬鈴薯,農戶積極性非常高。”劉身利委員在討論中,提及自己在調研中發現的一幕。

一番了解,原來中農發集團下屬馬鈴薯種業公司在威寧建立了大型種薯研發中心和培育基地,企業自己組織優良品種培育和種植技術培訓,聘用專業技術人員120多人,下鄉進村入戶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結果馬鈴薯從過去畝產一噸多提高到了兩噸以上,農民當年就實現增收,對畢節地區的產業扶貧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政府既要重視發揮政府部門農技推廣機構的主體作用,又要重視發揮農業企業在農技推廣中的應有作用。”劉身利解釋說,農業企業在農技推廣中有動力、有手段。因為企業在農技推廣中會與自身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談到推廣,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上網農戶的增加,互聯網在農技推廣體系中有著天然優勢。加快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享、開放的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這是伍躍時委員的建議之一。“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平臺開展農業植保、病蟲害統防統治等。農業科技型企業投資建設的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政府、企業、社會可分類實現共享和有償服務,無需重復建設,對農技企業的信息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給予一定的后補助。”

事實上,目前在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的技術服務方面,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生產資料銷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等,都正在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委員們同樣認為,應當進一步完善政策,對經營性農技推廣主體中科技人員的職稱評定等,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以形成我國規模宏大的社會化農技推廣力量。

針對新型經營推廣主體,此前農業部在山東濟南召開的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座談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緊密銜接,促進公益性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機構相結合、公益性推廣隊伍與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

可見,在“一主”與“多元”的關系上,大家想到一起去了。

不斷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建設

“一塊大牌子,一棟舊房子,幾張破桌子,坐著七八個老頭子,不知道要干啥子”順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往下走,基層農技站可謂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而劉曉莊委員描寫鄉鎮農技站的幾句打油詩,讓聽者想樂卻樂不出來。

農業現代化,人才是關鍵。但無論從調研還是從基層反饋來看,似乎愿意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才日漸稀少。究其原因,劉曉莊連用了幾個形容詞,“工作艱苦,待遇偏低;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知識陳舊,活力不足;晉升困難,提職無望。”

委員們都深知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者的“難”,朱保成委員在發言中建議,要把農村科技放到農村教育醫療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好農村基層科技人員“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能讓他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只保障基本待遇問題還不夠,要切實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讓人才‘愿意來’還能‘留得住’,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以劉曉莊為代表的不少委員認為,可以參照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政策,支持農技人員領辦、創辦、幫辦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支持農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承包等方式獲取合理收益。

同樣是關注農技推廣隊伍問題,陳星鶯委員建言的角度在于“提升推廣隊伍的專業素養,完善‘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等培養和長效學習機制。”

聽著這些為農技推廣員“代言”的聲音,王貴滿頻頻點頭。然而到他自己發言時,談的卻不是農技推廣員。王貴滿所在的梨樹縣,是吉林省傳統農業大縣和財政窮縣,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經費地方承擔的部分因此一直沒著落,“有錢養兵,無錢打仗”這才是讓他最為著急的。“盼望中央財政在農技推廣項目上的支持力度能進一步強化,不能由于經費保障不足讓公益性推廣人員搞經營、賣種子化肥農藥的情況再發生。”

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不是小事,農業科技創新在給廣大農民帶來一個個實惠的同時,我們也期待著,我國農業發展能逐步實現由“靠天吃飯”向“靠科技發展”、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技”、由“廣種薄收”向“科技增效”的轉變。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推廣 農技 農業 體系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 久久综合色_综合色88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亚洲成aⅴ人网站 | 午夜老司机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