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解讀
事業單位“官帽”難摘:改革試點核心問題未改觀
事業單位改革:三千萬個飯碗里裝著轉型之艱
編者按
一直步履遲緩的事業單位改革最近突然加快了腳步。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對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公開招聘、競聘上崗、聘用合同、獎懲爭議、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等人事管理主要環節作了明確規定,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規。
事業單位是一個龐然大物。當前,我國有111萬個事業單位、3153萬名事業編制人員,其中67%以上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由于種類繁多、情況復雜、涉及面廣,改革難度非常大,因此《條例》一出,便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事業單位極具中國特色,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以提供公益服務為主要職能。由于歷史的沉積,事業單位逐漸出現諸多自身無法克服的弊端:機構臃腫,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當前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些事業單位長期充當“二政府”角色,拿著財政的撥款,卻較少提供公共服務;一些事業單位被主管部門推向市場,成為其斂財的工具;一些事業單位機制僵化,不具備存在的價值。總之,對事業單位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進行改革,已到了不得不為之的地步。
2008年,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陸續開展。6年來,多數試點實質性進展并不多。其中,涉及人數最多、爭議最大的改革著力點——養老并軌改革,因缺乏國家的相關配套政策而被擱置。
事實上,國家在十幾年前就啟動了事業單位改革,但多年來進展緩慢,在一些地方屬于“原地踏步”,在某些領域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彈。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改革的時機、手段、策略、步驟和方法存在問題以外,已經形成的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固化結構是改革最大的阻力,很難被打破。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條例》的出臺正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促使步履維艱的事業單位改革繼續堅定地走下去。事業單位改革,不僅涉及3000多萬在編人員的飯碗問題,更關乎更大范圍、更廣人群的切身利益乃至命運變遷,必須統籌協調,靈活應對。
改革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被改革者的意愿,最大限度地保障多數人的利益不受損害。下一步,事業單位改革該如何走,還存在哪些亟待突破的阻力和障礙?半月談“聚焦事業單位改革”專題調研小分隊奔赴各地進行了深度調研。
試點6年,核心問題從未改觀
任何一項改革,當步入“深水區”時,面臨的障礙和困難也就越來越多。2008年2月,國務院啟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
6年時間過去了,半月談記者從各試點省份了解到,目前,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進展較多的領域是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人員聘用制改革等,部分事業單位如出版社等借行業改革之機進行了轉企改制。但是,就事業單位改革整體而言,事關核心問題的去行政化、養老保險改革、薪資改革等進展十分緩慢,大部分屬于“原地踏步”。到底是哪些深層因素阻礙了改革進程?半月談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
事業單位“官帽”難摘,行政化傾向嚴重
“逐步取消行政級別”是201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探索事業單位管辦分離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據半月談記者了解,目前我國試點省市取消行政級別的事業單位并不多見。
“去行政化是事業單位改革面臨的首要困難。”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易麗麗表示,目前事業單位沒有建立體現事業單位特點,根據事業單位的重要性、規模大小、發揮作用等因素確定的等級規格體系。“由于受官本位觀念的影響,有的單位首席專家如果沒有‘官帽’,在單位內部就沒有較高的政治待遇、沒有單位內部的認同感。”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一位教授說,當前我國事業單位職能定位不清,行政化傾向嚴重。事業單位與企業和政府部門相比,主要優勢在于其提供公共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但目前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參照政府體制和組織化模式運作。
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壟斷,事業單位之間競爭很不充分,很多服務通常由一個事業單位獨家提供,或者政府部門將某種公共服務委托給單一事業單位提供,這些都導致了低效率,造成無論是公共服務供給的數量和層次,還是質量和種類,都不能滿足公眾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
“去行政化的背后是資源的重新配置。”東部地區一高校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一旦沒有行政級別,高校吸引人才就面臨著多重困難;沒有行政級別,按照現行的企業標準繳納養老保險,教師的待遇就會明顯縮水,但年金制度的建立又非常困難;取消行政級別,高校和地方打交道會難上加難。“比如,從學校門口的斷頭路何時能通車,到周圍居民區的臟亂差影響學校環境,學校處理這些問題時要是沒有行政級別,地方一個小領導都不愿意出來見面。”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事業單位 官帽難摘 改革 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