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新一輪棚改面對三重挑戰 資金缺口成最大難題
烏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郝利平介紹,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對城市棚戶區改造影響很大,前年招標開發的20多個項目,中標的開發商甚至連保證金都不要,扔下項目跑了。德陽市東湖鄉城中村改造辦公室主任楊運章說,已經開工的幾個項目被迫放慢速度,安置房的交房日期要推遲兩年以上,按計劃早該返遷的3800多人,現在還在周轉。
有些已經建成的項目,也遇到居民認購熱情不高的尷尬。烏海市五虎山街道辦事處搬遷安置機構負責人說:“房子現在很充足,五期工程3100套馬上交工,現在只登記了100多戶,加上其他兩個辦事處登記的,總共也就200多戶。”
確保民生優先理念落地
采訪中,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內蒙古新天地房地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甘文華等認為,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處于關鍵點、大量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地方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缺少“抓手”的時候,需要防范部分地區把棚戶區改造片面理解為“經營城市”,過于追求“大拆大建”在推高經濟增速、做大經濟總量方面立竿見影的效果。
業內人士表示,困難群眾走出棚戶區的同時,應該引導一些地方的傳統發展理念走出低矮、狹窄的“棚戶區”,讓大家認識到棚改首先是為了改善住房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兌現政府的承諾,其發展效應更多體現在“以眼前的投入,換取未來的發展”上,確保民生優先理念落地。
棚戶區改造需要首先解決那些條件最困難、要求最迫切、矛盾最突出的人群和他們聚居的區域。但在具體執行中,依托市場運作實施棚戶區改造有其自身的規律,一些地方政府也“順應”這一規律,避難就易,首先改造容易改的區域。
客觀來看,一些棚改項目的確存在現實困難。湖北省住房保障局副局長曾龍說,一些國有工礦棚戶區不在城市規劃區內,多數需要異地安置,有的“三線企業”要從山里遷往城市安置。不少企業已經破產了,棚戶區改造缺少承擔主體。據了解,不少此類企業在完成歷史使命后從中央逐級下放到了市縣,但地方政府對這些地方改造的積極性不高。
湖北省一家紡織企業原來給部隊生產被服,生活區遠離城市,職工居住環境惡劣,急需實施棚戶區改造。按照國家政策,每戶的補貼只有1.3萬元,加上基礎設施配套的補助,總共2萬元多一點。由于企業沒有配套能力,價格太高了職工又難以承受,這里先后申報了兩期棚戶區改造項目,第一期尚難推動的時候,二期工程已經批復,卻無法實施。當地一位干部說:“這就成了一個難題,推又推不動、貼又貼不起,國家給的資金也不能退回去,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下一步,應該針對性地進一步細化“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場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分工思路,采訪中專家建議。
政策協調仍需細化
現有的棚戶政策還不足以解決部分棚戶區“只有骨頭沒有肉”的難題,張學勤認為,對于缺乏市場運作空間的項目,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該讓利的讓利、該貼錢的貼錢。尤其是對于中央下放地方的國有工礦棚戶區,首先要厘清責任,這些企業歷史上給國家作了貢獻,國家應承擔更大的義務,這是政府公共財政要解決的問題。
受房地產市場變化影響,一部分已經啟動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由原來的略有盈利變成虧本生意。在獲利“蛋糕”總量變小的情況下,需要明確由政府、開發商、居民共同承擔,不可把損失一股腦推給企業和居民。德陽市鑫恒置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羅斌說,現在房地產市場不好,利潤空間小,甚至要虧本。虧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面對財政減收壓力時,原來承諾的一些優惠政策取消了,例如居民安置房的土地出讓金、契稅、營業稅和增值稅,還有棚戶區居民臨時租房過渡費的所得稅等。羅斌建議,針對棚戶區改造項目出臺專門的細化鼓勵政策,以區別于商業房地產項目,鼓勵開發商參與。
編輯:付鵬
關鍵詞:棚戶區 改造 棚改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