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不同的景區、一樣的商品”原因何在?
國慶假期,各大景區迎來旅游商品購物潮。這些商品本應有極強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卻發現,一樣的竹雕、一樣的小木刀、一樣的木梳……千百個景區都在賣同樣的“地方特產”,旅游商品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讓人提不起購買欲望。(10月7日人民網)
賞風景、品美食、購特產,如今已成為出門旅游的“規定動作”。相較于土豪、大媽們不問價格地專掃各種奢侈品,普通游客更傾向于購買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商品,這樣既可以留作紀念,證明自己“到此一游”,也適于饋贈親友,且花費不多。
但現實是,盡管游客對于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卻常常苦于買不到真宗的“地方特產”。一方面,一塊繡了幾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蘇州叫“蘇繡”,到了四川叫“蜀繡”,在江西又成了“贛繡”,花樣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樣的情況絕非個案;另一方面,正宗的蜀繡、贛繡等傳統手工技藝卻面臨失傳之虞。可以說,不一樣的景區、一樣的“地方特產”,不僅令許多遠道而來的游客大感失望,也給期待提升旅游品質的景區管委會、保護工藝傳統的地方政府提了一個醒。
如果說,自然風景美不美、人文底蘊厚不厚是一個地方無法改變的天生稟賦,那么旅游文創產品的好與壞靠的則更多是后天的挖掘與經營。事實上,相較于前者,包括旅游紀念品在內的文化衍生產品已正日漸成為各地景區爭奪客源、招攬游客新的競爭力。這方面最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成功案例莫過于臺北故宮,無論是“朕知道了”的膠帶,還是翠玉白菜的掛件,這些獨具創意、制作精良的旅游商品,既幫助臺北故宮成為臺灣旅游的必到景點,而且已經成為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反觀大陸各地的旅游景區,目前絕大多數還只停留在靠賺門票收入的初級開發階段。雖然說為了扭轉這一情行,提升我國旅游商品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協會等部門和機構連續主辦了六屆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也涌現了諸如山西麥秸畫、吉林套廬、陜西社火臉譜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創意商品,但就整體而言,這些文創產品似乎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市場影響力,對于當地旅游的開發帶動亦助力無多。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產業化措施不力,沒能有效做好藝術家與企業的對接、景區與市場的合作,以及缺乏必要資金支持、政策傾斜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滯后。最近,“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遭仿冒:山寨貨多來自大陸”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受山寨之害的豈止是臺北故宮,大陸許多景區的旅游商品同樣難以幸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其研發文創商品的積極性。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提到與重視文創開發同樣的高度來加以考慮。惟有如此,才能打消景區方面“自己栽樹、他人乘涼”的后顧之憂,避免再出現“景區購物不如去義烏”的尷尬。
編輯:曾珂
關鍵詞:旅游商品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