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未交作業小女生跳樓別只怨孩子“脆弱”
10天前,杭州一名15歲的女生,從5樓跳了下來,險些喪命。就在人們的記憶還未退去時,3月30日又發生一起學生跳樓事件:杭州另外一名上四年級、才11歲的小女孩,因未交作業被家長領回家,結果從7樓跳下身亡。(《今日早報》3月31日)
多年來,因為未交作業、考試成績差而出現學生自殺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這位11歲的女孩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我們成年人回想過去,有多少人不曾厭學過、逃課過、或消極做作業過,回頭想想,那算多大的事呢?后來很多人不照樣成為學者、機關干部、企業家、白領嗎?這位11歲的小女孩未交作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情緒不佳,或厭學等,對此老師應該對她耐心教育和引導,而不是請家長,簡單讓家長領走了事。
面對自殺的女孩,校長似乎顯得頗為無辜,僅僅怨怪孩子“脆弱”。校方的推諉讓人寒心——女生之死,難道不是學校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謀殺”的嗎?因未交作業讓家長領回去算哪門子教育?年僅11歲的女生,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攆出教室,其幼小的年齡如何承受?那時那刻,她肯定羞辱難當,倍感膽怯和無助,否則,何來從七樓跳下尋短的勇氣?
一朵鮮花凋零,但痛定思痛,反思應該在進行中……
不否認,教師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什么是好老師,今天應該重新審視和界定。在過去,我們總是認為,課講得好就是好老師,這恐怕有些偏頗。好老師,應該既是教書能手,也是育人高手,最起碼能學會“蹲下說話”,和學生平等相待。反觀現實,因為學校相對“封閉”,每天面對的又都是學生,有些老師在心理上具有天然優勢,給人形成的“標準畫像”是:每天板著臉,張嘴就是或喊或吼或訓,或威脅學生請家長,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頤指氣使對待學生,儼然為“土皇帝”。這種教育,培養的只能是“學習機器”,訓練的只能是“奴性”心態,卻教育不出具有獨立人格和思考的現代公民。
再者,學校教育應該遵循什么原則?就是幾千年前孔子教誨的——因材施教。學生不同,其愛好、情趣、稟賦、追求自然有別,學校教育豈能搞“一刀切”?更何況,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樣的。但是,當下一些老師除了按課本傳授知識外,對其他教育幾無涉獵。這樣的學校教育更像是一種流水線,不管學生是什么“材料”,卻都要按照一樣的標準和程序,定制為整齊劃一的“產品”——能考出好分數的學生。
因為學校教育已異化為一種“流水線”,所以,能考出好成績的學生是“正品”,否則是“次品”。在這種教育理念和評價下,不管學生是不是學知識的“材料”,都要進入“流水線”按照一個標準和程序“冶煉”。這,不能不說是基礎教育的最大敗筆。未交作業的小女生自殺,是這種僵化教育模式之殤。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育人,當然不能用僵化和固化人才的教育評價標準,更不能視教育為程序化的流水線,而漠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教育。否則,這不僅會再逼出更多的學生自殺,而且也讓“錢學森之問”這個“世紀難題”變得更加無解。11歲女生自殺,應該警示我們:教育不能再簡單粗暴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撿起來”,別再“以分數論英雄”,去扼殺更多學生的天賦和靈性。
編輯:水靈
關鍵詞:學生 教育 未交作業 女生 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