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多些“向死而生”的清明思考
將“向死而生”,當作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課
清明節快要到了,焚香祭祖之余,也要多些“向死而生”的生命思考。
“向死而生”,也就是明白生與死的關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地生活。海德格爾認為,“人是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活著”。電影《死亡詩社》中有一首詩:“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說的也是“向死而生”。
莊嚴肅穆的陵園、紙灰飛揚的凄涼、淚眼婆娑的哀傷,還有長眠于地下的先人,一瞬間,我們更深切感覺到,生命不過就是一粒塵埃,從無形中而來,終歸無聲,這個飄渺的存在,讓我們認識到了生命的殘忍、脆弱而不可復制的本質。
“不知死,焉知生”,所以,就算是平時里有過不如意、名利的失落,以及生不如死的巨大糾結和痛苦,幸運的是,我們還在分享生命的快樂、蓬勃的脈動,因此,更應該在清明思考中,提升生命敬畏感,有點挫折、痛苦,算得了什么呢?心中有珍惜死亡、熱愛生命、感悟生命、創造生命、懂得感恩、升華生命的積極價值和思考,我們就有望離苦得樂,在“死亡般的思考中”堅韌崛起,創造出生命的奇跡!
不要認為“向死而生”不吉利,看看周圍的精神麻木、生命感動意識的麻木,以及動不動就輕生、自殺等等,過于繁華的世界,不少人將發展的方向,投向外在和物質,而失去了對災難和死亡等的終極思考;關注炫耀性東西,而失去了對內在心靈寧靜的關注。精神蒼白膚淺,當然也就經受不住風雨的剝蝕,容易失去獨立的生命的信仰。所以,美國中小學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學完整的內容,課程從動植物的生命循環,到有關于哀傷、喪禮、守喪等層面以及道德和倫理等主題,包括自殺、安樂死等,非常全面。所以,我們才需要將“向死而生”,當作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課,得到靈魂的涅磐和升華。
有朋友說,每次去火葬場,經歷生死離別,環境非常壓抑,內心非常沉悶,卻覺得價值感、珍惜意識,增強很多,平時看不開的功名利祿,也都看開了,“活在當下”得到更多認同——“向死而生”確實具有靈魂洗滌功效啊!
在清明思考中“向死而生”,讓生命和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
編輯:水靈
關鍵詞:生命 向死而生 思考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