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策論
土地流轉:不妨給農民一段“觀望期”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農村土地流轉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筆者在湖北省宜城市調查發(fā)現,2012年底至2013年中,宜城市的土地流轉曾經出現過一個小高潮,全市土地流轉率從不到8%飆升到25%,隨后趨于穩(wěn)定,甚至還略有回調,在16%-20%之間波動。貼近觀察,不少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意愿并不強,觀望情緒較重。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民對現有的流轉收益不夠滿意。宜城市的土地流轉費是以糧食產量和糧價為參照的,每畝在600元-1000元。轉出土地的農民拿了這點租金離開土地之后,該何去何從心里沒底,而且從社會上又無法獲得充分的就業(yè)及社會保障;農民流轉收益存在風險,一些業(yè)主因投資失敗和市場變化等原因,不能及時兌現農民租金;流轉收益沒有與經濟發(fā)展形成聯動機制,按流轉合同約定,農民土地流轉收益是固定的,流轉期間不再調整租金。土地作為貸款的抵押物,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一旦由于抵押貸款到期無法償還,農民就會失去土地的所有權,其帶來的社會風險將是農民無法承受的。而一些鄉(xiāng)村采用行政手段,下指標、定任務、趕進度的做法干預土地流轉,甚至壓低流轉價格,農民群眾很不滿意。
二是部分農民存在較高的土地增值預期。近年來,國家接連出臺農業(yè)優(yōu)惠政策,從總體看,耕地的實際收益在逐年提高,按承包面積給予的糧補,促使部分農民不愿轉出土地;與此同時,宜城市區(qū)和重點城鎮(zhèn)、新型社區(qū)建設在逐年提速,棗潛高速、襄陽新港、隨南省道升級、雅口電站開工等一批重點工程實施,土地增值預期顯著提升,助長了部分農民的“蓄地”待漲情緒。
三是很多人希望依靠土地避險。目前,絕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沒技術,沒手藝,爭不上好崗位,一年到頭掙錢不多,在城市打工心中無底,生怕宏觀經濟波動使自己在城里無事可做,而回鄉(xiāng)又無地可種,擔心失地又失業(yè),故而寧可粗放經營,甚至不惜撂荒棄耕,也不愿轉出土地。還有些青壯年是城鄉(xiāng)兩棲,把承包地作為暫時的待業(yè)之所,有事可做,遇有機會,再找別的工作。青壯年農民外出后,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就有事可干,多少也算有個基本保障,正好解決了鄭集、南營等一些鄉(xiāng)鎮(zhèn)“人多地少”的問題。
宜城市很多農民群眾對土地流轉持觀望態(tài)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客觀地講,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顧慮重重,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農民觀念落后和素質不高。土地所牽涉的利益方太多,土地流轉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欲速則不達。近幾年的一號文件都定下了“農村土地流轉不能搞強迫命令”的基調。土地是農民手中最重要的資產,事關長遠利益。沒有農民的轉移,就不會有農村土地的轉流;在農民無法獲得更高水平的就業(yè)及社會保障之前,政府應該耐心幫助農民度過對土地流轉的“猶豫”、“后悔”觀望期,認真細致地做好理論論證、規(guī)劃引導、制度完善、輿論宣傳工作,促成土地流轉“水到渠成”,切不可超越現實動用行政力量“拔苗助長”,“好心辦壞事”。唯有如此,農村土地流轉才能真正成為適應經濟形勢、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利器。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土地 流轉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