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多地推行“強鎮擴權” 下放的權力成“燙手山芋”
原標題:多地推行“強鎮擴權” 下放的權力成“燙手山芋”
下放的權力成了“燙手山芋”
——一個經濟強鎮“擴權”后的苦惱(上)
在中央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多地推行“強鎮擴權”試點,權力往基層下放的力度很大,但有的地方在接收過程中,出現了權力“斷鏈”問題。半月談記者在山西省晉城市巴公鎮采訪了解到,自2013年被劃為全省轉型綜改擴權強鎮試點以來,先后有市、縣兩級10個部門的54項權力下放到該鎮,但由于承接不了,其中44項權力被閑置,不但沒有激發出應有活力,反而造成了不少管理“盲區”,導致工作混亂,引發群眾不滿。
權力下放多半“曬太陽”
巴公鎮位于晉城市澤州縣,全鎮戶籍人口6.2萬,鎮區常住人口3萬,多年來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和裝備制造為支柱的產業結構,規模以上企業20多家,小企業100多家,GDP超過50億元,有“太行第一鎮”的美譽。
然而,環境污染、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也使巴公鎮的發展后勁不足,轉型壓力不斷增大。為此,2013年山西省決定在巴公鎮實施轉型綜改擴權強鎮試點。晉城市、澤州縣先后將市縣兩級發改、土地、規劃、財政、安監等10部門6大類、54項權力下放到巴公鎮。
晉城市發改委綜改辦一位負責人表示,這些行政許可及審批權限下放得很徹底,權力直接交給鎮里使用,賦予了巴公鎮更多發展自主權。但巴公鎮許多干部表示,權力下放并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反而變成了沉重的“負擔”。“雖然上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放權步子邁得太大,沒有考慮到鎮級政府的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權力放羊’。”一位干部說。
據了解,巴公鎮干部隊伍年齡嚴重老化,學歷層次偏低,全鎮100多名干部只有13人具有全日制??埔陨蠈W歷,城建、土地、規劃、安監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幾乎沒有,只能讓一些業務能力不強的中專生來行使部分審批權,有的1個人要承接幾個部門的權力,而且上級部門很少給予指導。而像行政執法12項、園林5項、人防6項、規劃3項、住建8項等更多下放的權力,因為承接不了而處于閑置“斷鏈”狀態。
“權力‘斷鏈’非??膳?,因為上級部門不再管了,鄉鎮又管不起來,這就會形成‘權力真空’,特別像巴公這樣的工業重鎮,安全生產和環保壓力很大。”一位鎮政府負責人說,如果管理跟不上,會產生巨大的發展隱患。
關系難理順導致“處處違法”
截至目前,巴公鎮實際承接的只有發改、經信、住建等部門的10項權力。但即便這10項權力也是勉強承接,各種關系并沒有理順,導致在實際運行中障礙重重。本來權力下放后,巴公鎮引進3億元以下符合政策的產業項目,只要鎮上蓋了章,市縣兩級各部門就會一路綠燈,但事實上很多事項直接對應省里的廳局,而廳局只認市里的章,不認鎮里的章,導致以前需要蓋的章現在還是一個也少不了。
記者了解到,晉城市對權力下放出臺的是指導性文件,沒有做具體說明,加上相關政策無法配套,巴公鎮所做的很多探索也并不被相關部門認可,這使巴公鎮從權力下放前的“處處碰壁”變成了現在的“處處違法”。如為了防止出現項目腐敗,巴公鎮建立了自己的招投標平臺,但所招投標的項目得不到上級部門認可,難以實施;住建部門將所有權力都下放給巴公鎮,巴公鎮則在所有能推向市場的環節,都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來做,但住建部門認為是違法的。
此外,有些下放的權力上下交叉,客觀上也形成了“明放暗不放”;有的因為對接不暢,只能沿用舊的審批模式。巴公鎮有一個市屬工業園區,其規劃由晉城市規劃局負責,澤州縣和巴公鎮無權管理,但巴公鎮有的招商引資項目落戶在園區內,這種交叉導致了項目審批困難重重。“我們落地的是一個年產92萬噸納米復合材料的轉型項目,達產后可為地方創造利稅26億元,現在廠區即將建成投產,但規劃許可證就是不給辦,我們反而變成了違法企業。”蘭花納米新材料園的一位負責人說。
目前,巴公鎮已經對22個工程項目進行了備案批復,辦理選址意見書4個、建設用地許可證1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1個、節能認定書6個、實施許可證1個、質量監督注冊證1個,這些已辦結的行政審批手續能否得到上級部門認可還是未知數。“現在各部門都在說巴公鎮的工作沒有一處不違法,我們也不好向領導反映,你一說別人就認為你在爭權,所以工作開展很艱難。”巴公鎮一位干部說。
權力下放需“勒得住韁繩、騎得住馬”
目前,隨著中央推行簡政放權,各地都在加大權力下放的力度,但權力對于基層來說就像一匹“烈馬”,如果“騎得好”,會使經濟社會發展駛上“快車道”;但一旦“脫韁”,則危害巨大。
專家表示,巴公鎮權力“承接難”的案例非常典型,類似情況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是權力承接后運轉不暢,有的是權力無法承接而被收回,也有的和巴公鎮一樣出現權力閑置,這都說明權力下放需要“量體裁衣”,既要靈活設計放權模式,也要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表示,從目前的鄉鎮實際情況來看,地方政府在權力下放時不宜“冒進”,應該堅持分類下放的原則,像婚姻登記之類的便民事項權限可以直接下放,而像行政審批、監管之類的權力則更適合通過成立分局、分中心等方式間接下放,做到權力“為我所用”,而不是“給我所用”。
巴公鎮部分干部表示,權力下放是好事,但很多權力直接下到鎮目前存在不少困難,一是鎮級政府人數有限、人才缺乏,承接難度大;二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鎮級政府被賦權以后的很多探索并沒有政策、法律依據,有的甚至與現有政策法律相違背,因此設立分局是更容易操作的放權方式,既能為鄉鎮發展提供優質服務,也能避免鄉鎮為權所困。
在這方面,山西省介休市義安鎮的探索比較成功。義安鎮是全國25個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之一。2012年,介休市國土、公安、環保、規劃、安監等五個部門成立了分局為義安鎮提供相關審批服務,義安鎮黨委參與5個分局局長的任命和考核,這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該鎮有14個重大工業項目、3個大型農業項目落地,45個民生、基礎設施項目建成竣工,總投資200億元,2013年GDP達205億元,財政收入7.8億元。
“改革以后義安鎮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很大優化,我們有什么審批事項,相關分局馬上就會介入。”義安鎮鎮長鹿人杰說,以前需要幾個月的審批事項現在只需要幾天,五六年沒落地的項目半年就辦完所有手續,很多企業都主動打電話表示想來投資。(半月談記者 王奇)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多地 “強鎮擴權” 下放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