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遲福林:公益法人立法不能再拖了
原標題:遲福林:公益法人立法不能再拖了
■ 觀察家·代表委員議政錄
對《公益法人法》的研究制定工作,應爭取在近一兩年正式出臺。如果近期內難以啟動立法,建議先以行政法規(guī)的形式對公益法人進行規(guī)范。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發(fā)展,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與社會需求相比,公益性社會組織發(fā)展仍然滯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益法人制度缺位,公益性社會組織發(fā)展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為此,建議盡快啟動公益法人立法的相關研究和制定工作。
發(fā)展公益性社會組織需要法律保障,這是各方共識。有學者建議制定《社會組織法》,這很重要,但公益法人范圍更廣、領域更寬,更具有上位法的特點。為此,建議《公益法人法》這個上位法先制定。在制定《公益法人法》時,對現(xiàn)行的《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三個條例做出相應調整。
對《公益法人法》的研究制定工作,應爭取在近一兩年正式出臺。如果近期內難以啟動立法,建議先以行政法規(guī)的形式對公益法人進行規(guī)范。待時機條件成熟時再上升到法律層面,以此形成政府改革與社會轉型互動的新格局。
當然,我們還可借鑒國外的立法模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可以在民法典中明確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同時在非營利法人之下劃分互助法人和公益法人。同時,建立公益法人財產權保護制度。明確界定其從事活動的范圍,盡可能限定其營利行為,依法保護公益法人財產權。只要公益法人從事的營利活動是作為實現(xiàn)其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種手段,就不影響其作為公益法人所具有的性質。
當前,正在進行的事業(yè)單位分類改革,對哪些劃分為公益類很清楚,哪些轉為企業(yè)也比較明確。但是,如何推進事業(yè)單位向公益性社會組織轉型,無論在改革的整體部署上,還是具體的改革實踐中,還尚未破題。總體來看,部分事業(yè)單位轉型為公益性社會組織是可行的,而且將帶來多方面的改革紅利。通過明確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獨立法人地位,強化法律保障,可以開辟事業(yè)單位轉型為公益法人的一條新途徑。
對此,把公益性作為政府支持公益性法人的根本標準,打破以往以所有制或以誰出資為標準、以養(yǎng)人為主的財政支持模式。參照國際慣例,對公益性社會組織的捐贈免稅,對其從事的公益性活動免稅。政府依據(jù)公益法人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務,確定每年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支持。
從各國經驗看,各國政府在加快公益法人支持力度的同時,均建立了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建議在制定《公益法人法》中把公益性社會組織的法治監(jiān)管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快實現(xiàn)從行政監(jiān)管為主向法治監(jiān)管為主的轉變。
□遲福林(全國政協(xié)委員)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公益法人立法 遲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