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中國社科院發布民間組織藍皮書顯示:
基金會成公益行業最大“援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在京發布《民間組織藍皮書: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據介紹,這份報告是中國社科院民間組織與公共治理研究課題組的“民間組織藍皮書”系列年度報告之一,此次已經是第6次發布。
1月1日,記者從這本剛剛發布的報告上看到,課題組研究認為,近年來我國民間組織呈現出加速變化的形態,來自國內基金會和政府對民間組織的支持在增加,國內基金會已經成我國公益行業最大的資金供給方。報告還提出,完善網絡問責對推動公益組織公信力建設有深遠影響。
民間組織資金多來自國內
報告顯示,從當前我國民間組織發展的整體情況來看,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資源支持、能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等各類支持型組織,初步形成一個有利于共生發展的生態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中國民間組織藍皮書主編黃曉勇介紹說,以前多年來我國民間組織發展的一個障礙來自資源缺乏,資源缺乏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內民間組織往往只能尋求國際資助機構的資金支持。
報告研究發現,近年來隨著國內公益基金會的大量興起,我國民間組織已經開始主要由國內資源提供支持,目前國內公益基金會已經逐步取代國外資助機構,成為公益行業最重要的資金供給方。
據記者了解,以“支持民間公益”為己任的資助型基金會在我國已經越來越多,呈蓬勃興起的態勢。目前,南都公益基金會、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等一批資助型基金會已經在對基層民間組織的項目扶持、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等方面作了許多頗有成效的工作。
另外,在民政部門“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的基調下,來自政府方面的扶持也在增加。目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已經成為一項重要政策,它既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又為社會組織開辟了重要的資金來源。
據記者了解,我國從2012年起,已經連續幾年出臺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按照方案,每年都由中央財政拿出2億元用于購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和專業社工等方面的社會組織服務。加上各地各級政府的配套資金投入,目前我國每年政府用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經費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仍面臨五方面的困難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的民間公益組織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社會各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上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發展基礎、內部結構、運作方式、籌款、合規性、管理能力和招募人才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困境與挑戰。
報告從5個方面分析了我國民間組織存在的問題與困難:首先是民間組織存在結構缺陷,社會服務組織少,專業性組織少;其次是草根公益組織籌款困難,原因包括沒有公募資質、缺少專業籌款人才、流向草根公益組織的捐款極為有限、資助型基金會太少等等,此外公眾不認可公益有成本,希望每分錢都直接用在服務對象上也使得草根公益組織籌款困難;三是民間組織的違法違規現象亟待加強監管;四是民間組織管理能力與營銷能力存在不足,如機構自身管理能力不足,項目管理能力不足,缺少市場理念;五是專業人才匱乏和工作人員待遇差并存等。
黃曉勇就此表示,民間組織行業發展首要的就是應該加強專業能力建設,“既要有愛心,也要有能力,而能力來自專業化水平。”
但報告顯示,我國民間組織從業人員的總體薪資水平偏低,已經給整個公益行業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一是無法吸引有能力的專業人才來民間組織工作;二是從業人員生存困難,很難全身心投入工作;三是制約專業化水平的發展與提高,民間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更需要完善的領導指揮體系、內部運行機制、財務管理制度,而目前的狀況無法實現專業化分工和職業化運作。
進一步完善網絡問責提升公益組織公信力
報告指出,隨著各類問題的層出不窮,如何加強對我國民間公益組織的問責已經成為緊迫而重要的工作。報告就此建議,應該進一步完善網絡問責,推動公益組織公信力建設。
伴隨著網絡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通過網絡對公益組織進行問責正成為一種嶄新的模式。報告認為,互聯網與新媒體改變了公益的傳統思維模式,實現了傳播方式的根本改變和前所未有的互動性。微博和微信的廣泛使用更是加快了互動社交的節奏,在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降低了募捐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公益組織透明的成本、促進了公益組織的傳播推廣。
通過對“壹基金”地震救災款貪污質疑、“嫣然天使基金”關聯交易質疑等案例的分析,報告顯示,網絡問責能夠發揮比傳統問責模式更好的效果,對推動公益組織公信力的建設能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但也存在網絡問責非常態化、非專業化、非制度化,問責對象回應問責呈現被動性、信息不夠透明,網絡問責環境不夠健康等問題。
就此報告建議,要進一步完善公益組織網絡問責機制,增強公眾的網絡問責意識。一方面要提高網絡問責的專業化水平、建立制度化的網絡問責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公益組織的自律工作和對網絡問責的應對能力,促進公益組織信息透明化。
編輯:曾珂
關鍵詞:基金會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