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無障礙藝途:
用藝術改變殘障人的生命
畫家苗世明以前醉心于創作,待在房間畫畫,與外界似乎沒有太多關聯。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讓他的生活軌跡發生變化,他走入社會,創立了一家公益機構。他告訴記者:“從另一層面來看,其實這(做公益)也是一個藝術作品。”
2009年,苗世明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藝術雙年展時,意外發現殘障人群體的創作能力非常強,“感覺比我們這些從小畫畫和學藝術的人畫得都不差,我當時想到了梵高”。
“我嘗試以藝術的方式和他們交朋友,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那是一種無比奇妙的經歷。”苗世明說。
雙年展期間,苗世明與朋友在北京的祁家豁子社區做了一個關愛殘障人士的項目,為殘障人士提供藝術教學,看到了藝術所產生的效果。
“他們對老師的尊重超乎我們想象。天天都會說‘苗老師你好’、‘苗老師早晨好’,這讓我感動。”苗世明說。
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項目,不可能長期在社區里做。項目完成1個月后,苗世明回社區辦事。這些學員忽然從社區里面沖出來了。“1個月沒有見面,你可能不知道他們是怎么過來的!他們有一個人在門口‘望風’,每天掃地,當他看到你時就告訴屋子里面的人:‘苗老師來了!’同學們就都沖出來了,向你奔跑。那是靈魂的奔跑,給我的感受就是這樣。他們的奔跑不如劉翔的姿勢優美,但是你感覺他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奔跑,這很打動人,讓你覺得你自己突然間變得有意義了,你的存在對于別人好像有一些價值了。”
后來,苗世明得知國外有類似的為殘障人提供藝術培訓的機構和組織,他想,為什么中國不可以有呢?于是,“無障礙藝途”,即WABC(worldofartbrutculture)計劃誕生了。
這是一家公益機構,旨在以當代文化藝術為媒介去教育和提升殘障人士的精神生活品質,希望能夠超越簡單的物質幫扶形式。在此過程中探索藝術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在中國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對于殘障人群,尤其是“特殊需要人群”(特指“智殘和精殘”人群)的現實可能性。
WABC計劃通過建立社區站點工作室的形式,在現有的社區的服務中心開設藝術潛能開發課程,給喜愛繪畫的學員一個展示自己、培養興趣的機會,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康復功能。
通過專題展覽、銷售衍生品等方式,WABC計劃讓大眾了解和認可殘障群體的藝術才能,從而實現殘障人士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步提升,并寄希望于此來逐步緩和社會對于這個群體的誤會與偏見,以促進城市和諧與美好發展。
“你要幫助一個殘障人士,肯定是要到社區里面去的,殘障人士行動不便,且長期沒有上學,跟社會有一定的隔閡。我們向企業或政府籌集一些經費,到社區里給他們上課,目前在上海、北京、成都和杭州等地開展項目,上海是我們機構的總部。”苗世明介紹。
WABC計劃還打算建一個藝術中心,展示殘障人士的的世界和他們的文化,提升他們的價值。“我們都說,這個群體的畫有意思,但到底哪里有意思?他們的作品和其他國家的同類作品有何差別?這需要研究。”
市場方面,WABC計劃把殘障人士的畫做成使用品,比如賀卡,比如蘋果手機的外殼,或者是錢包和T恤上的圖案,讓他們的價值進入大眾生活。大家在網上或者實體店里都可以看到這些用品,不但可以消費這些作品,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內心,產生一種交流。
WABC計劃側重找一些跟項目有關的企業合作。有一些企業本來就是生產精神障礙藥物的,它們已經成為機構的合作伙伴,可以幫助機構進行籌款和推廣。
“我曾提出了一個概念:社會問題是大家的,跟企業有關,跟政府也有關。機構需要跟各方借力合作,我們的力量太單薄了,需要企業、政府、協會、基金會互動,做一些推廣。我們在央視節目做過推廣,在北大做過義賣。我們參與公益機構創投大賽,每一年我們也會給一些企業頒獎。”苗世明告訴記者。
“在將來,應該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核心來推動商業模式。商業是一個手段,最終是要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的,這時候社會的資源、動力才會往一個方向靠攏。”談及今后的公益趨勢,苗世明說。
編輯:羅韋
關鍵詞:殘障 藝術 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