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鉅惠民生
一個學生一張課表
北京市十一學校打破傳統分班制,實行選課走班
北京市十一學校與其他學校有些不一樣,教室門口標牌上的內容不再是“幾年級幾班”,而是學科名和教師的名字。學生們不再按傳統做法分班,而是“選課走班”。尊重學生對課程的選擇,變一班一張課表為一個學生一張課表,課表由學生自選的各門課程組成。
沒有固定班級,分層分類教學,學生自選適合的課程
選課走班是怎么回事?就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成績、興趣,選擇各科不同的難度層級、類型。其中,理科類課程分層,有的分3個層次、有的分4個或者5個層次;文科課程分類,全校共有400多門課程、272個學生社團。這樣,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全校4174名學生,就有4000多張不同的課程表。同一學科水平近似的學生在一個學科教室上課。僅高一年級就有217個教學班、69間教室。
學生人手一本《學生課程手冊》,手冊介紹了學校全部課程的設置目的及要求,比如初中語文為必修課,如果有余力想進一步提高,可以選修名篇欣賞、演講與口才、議論文寫作、古典詩詞欣賞等課程。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就細分為機械技術、電子技術、汽車技術、影視技術、動漫設計與制作等19個模塊。“我們開設了學科競賽課程、大學先修課程,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每個年級都成立自主研修學院,有些學科不需要學習的學生可以在此相互切磋。”學校課程研究院院長秦建云說。
沒有了傳統的行政班,學生們的活動空間更大。高中二年級學生毛佳鈺,數學、物理分別選擇4級、3級,化學、生物均選擇2級。她愛好建筑,自己創辦學生社團少年建筑學院,并擔任院長,會員有30多人。學校聯系了清華大學建筑專業的副教授為她做指導,毛佳鈺完成了論文“北京鐘鼓樓地區商業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議”。
“選擇”已經成為學校的主題詞,課程通過選課走班可以選擇,而且在一個學段之后學生可以再次選擇;學習方式可以選擇,既可以按常規天天在教室上課,也可以申請自修、免修或到書院里與同學切磋。學生們最關心的是自己未來發展方向,這也能夠選擇,學校組織了30多個職業考察和體驗活動,同學們慢慢認識了社會職業、認識了自我,理清自己的職業傾向,這又引導他們選擇課程。
校長李希貴說,學校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原來有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吃不飽”,同時又有些學生聽不懂,分層分類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按學部、項目組分解責任和權力,師生自主權擴大
沒有了行政班,原來班主任的職責誰來承擔?學生如何管理?他們的學習動力是否減弱?
為了及時聽到師生的心聲,做出正確決策,自2007年開始,北京市十一學校減少管理層級,年級學部成為骨干部門,集教育教學、科研、人事、財務管理于一身,副校級干部兼任年級學部主任。中層部門由管理部門變為職能部門,與初中年級學部、高一學部、高二學部、高三學部、國際學部協商工作。學校用了近3年時間,把原有的十幾個中層部門壓縮到4個,即辦公室、教導處、總務處、工會。教職工的聘任由各年級學部、各部門雙向選擇,課堂教學的主導權在每一個學科和每一位教師。
學部下面分若干項目組,高二年級學部主任王春易說:“我們學部就分為自習、課程管理、咨詢師、診斷與評價等項目組及學生管理學院,每位教師都是學生的咨詢師、導師。”沒有了傳統的行政班,學校里少了些行政的硬力量,多了些平等的氛圍。選課走班的教學組織形式,使行政權力高度集中的班主任不復存在,代之的是與學生平等交流的導師和咨詢師。
學校對于學生側重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占對學生評價比的50%。高中歷史教師李亮說,應對高考只是教師和學生的短期目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未來,要學會學習,要有更高的理想,這是師生的長期目標。
李希貴說,學校領導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師生培養良好的感情,取得他們的理解和信任。當大家有了共同的價值追求時,變革之路上的坎坷才會被認為是暫時的代價。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改革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體驗、選擇,引導學生們最大限度地發現自我、喚醒自我、成為自我。”李希貴說。學校秉持這樣的理念——把學校辦成智慧勃發的場所,培養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公民。在這里,每一位師生都充滿個性,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
學校管理層級調整后,教師覺得舒服多了。會議減少了,過去,分管不同工作的校級領導和主持某項事務的中層部門主管就有近20人,人人都有權力召集教師開會。調整后的管理結構很難“順利”貫徹錯誤決策,年級學部及主任代表著一線師生的意見,而且有全面充分的權力。
毛佳鈺認為,沒有固定的集體,需要與許多團隊合作,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更容易接觸與溝通。“老師不再擺架子,而是心平氣和、語重心長地指出學生的一些小毛病,沒有了特別嚴厲的批評和督促。”高二學生劉佳琪說:“學習是辛苦,但是,我沒覺得是負擔,因為自己選擇的課程有意思、有意義,生活很快樂。”過去的自習課,班主任常常抽查,現在對學生放手了,學習自覺性反而提高了;由家長、教師逼著學生學習的現象大大減少,學生內心的目標比過去更明確了。學校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學生 課程 學校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