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中國紅茶的“高山韻”

2014年06月03日 08:27 | 作者:主筆王鴻諒 攝影于楚眾|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分享到: 

  尋訪桐木關

 

  “平地長好花,高山出好茶”,桐木關正山小種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武夷山市區進山,過星村,一路往北,到桐木關有70多公里。皮坑是從武夷山風景區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必經關卡,不對游客開放,也是正山小種原產地范疇的最南端。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的《原產地保護標記管理規定》,正山小種的原產地范圍為東經117°38′6″~117°44′30″,北緯27°41′35″~27°49′00″,東至麻栗,西至掛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關,占地50平方公里。

 

  這個區域山高谷深,海拔在1200米至1500米,年均氣溫18攝氏度,年降水量達23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80%~85%,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僅為0.026%,春夏之間終日云霧繚繞,霧日多達100天以上,氣溫低,日照短,霜期長,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構成了這里的小葉種茶獨特的生長環境,小種茶在外形上特征明顯,枝葉繁亂,都是叢生狀態,看不出明顯的主干。正山小種,是對這個地區的小種茶的一種特指。根據《中國茶經》的記載,“正山”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區所產”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產的茶均稱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產的茶稱外山。

 

  75歲的茶葉專家葉興謂還是習慣性地用“武夷小種”來做區分。他是福州人,1962年從福安茶葉專科學校畢業,被分到建甌茶廠,算是解放后鉆研紅茶技術最早的一批科班學生,如今的外號是“老爺”,一說“老爺”,武夷山的老茶人都知道是葉興謂。他向本刊記者回憶說:“當時整個閩北,包括江西鉛山,茶葉產地都只做到毛茶初制,剩下的篩分、定級、拼配等精制工序全部都由建甌茶廠完成,武夷山市就是以前的崇安縣,有個崇安茶場,但是也只做毛茶。”葉興謂分管兩種茶葉,武夷巖茶和武夷小種。“星村桐木關、光澤干坑、邵武光音坑、建陽坳頭,還有江西鉛山縣石隴鄉,這些地方環境各方面都比較接近,茶葉都叫武夷小種。”葉興謂說,“正山主要指的是桐木關以及光澤和建陽部分地區,跟外山相比,茶葉確實也有差異。從外形上看,桐木關的茶,葉張厚,外形粗壯、重實;而外山茶葉張薄,外形更細。從口感上看,桐木關的茶有種獨特的桂圓松香味,而外山茶更側重于工夫茶的香甜。”

 

  用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制作的紅茶,統稱為小種紅茶,在紅茶的大家族里專為一類,區分于工夫紅茶和紅碎茶。桐木關地區制作小種紅茶的歷史悠久,正山小種也成為這種有獨特煙熏味的紅茶的代名詞,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1567至1610年,被認為是世界紅茶的始祖。因為長期走外銷出口,正山小種是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在海外的知名度遠勝于本土。

 

  山里的氣溫本來就比市區要低四五攝氏度,我們很不巧地趕上了一場降溫,更覺陰冷。進山的路都是兩岸夾水,這里是九曲溪的源頭,也是閩江的源頭,越往山上走,水越碧綠澄澈。現在是水淺石現,但到了雨季,湍急的溪水漫上公路,也能沖毀路基。去年漲了一場大水,許多損毀路段還沒修復完工,路邊堆放著備用的砂石。在葉興謂的記憶里,上世紀60年代,進桐木關連路都沒有,1963年他第一次進桐木,是從星村鎮走進去的。“我一個人,打一把傘,拿著行李,走了80多里地。”今昔對比,葉興謂戲謔地說:“最大的變化是山里的狗都變文明了,以前進山的陌生人少,山里的狗都很兇,老遠就沖過來對著我叫,現在狗都不叫了。”汽車已經能直接開到桐木關,桐木關還在,不過是上世紀90年代新修的仿古建筑,如果不加蓋白色瓷磚貼面的屋子,厚重的關門看起來會更復古些。這里是江西和福建的交界處,出了桐木關,就進入江西境內,保護區的標志牌變成了“江西武夷山”,V字形的大峽谷猶如一道天塹,繼續向江西鉛山縣伸展。

 

  進山之后才明白,正山小種的生長區域叫茶山比茶園更合適,它們依著山勢零星散布,夾在成片的竹林之間,跟齊整的臺地茶完全不同。“完全是天生天養,不用施肥也不許施肥,每年鋤草兩次,清明一次,七八月一次。”38歲的桐木村廟灣烏石巖村民陳貴寶說。他在江元勛的公司里負責原料采購,每年的茶青和制作工序中需要的松木,都由他來把關,因此對茶山的分布了如指掌。他領著我們從小路攀爬,尋找規模稍微大一些的茶山,原來只要離開盤山公路,沿著小路走上幾分鐘,就會進入各種幽靜所在,流水、石橋、古棧道,再加上高低起伏的茶樹,都是可入畫的場景。可惜來得還是早了一點,春茶的采摘還沒有開始,只是一幅靜態山水。

 

  這里的茶山和竹林都已經按人頭分到各家各戶,64歲的吳福文是桐木村關坪黃花叢村民,也是當年關坪的大隊會計,他向本刊記者回憶說:“首先是分毛竹,1982年,上面一道命令下來,村里沒有一點頭緒,根本不知道怎么分。還好那時候毛竹也不值錢,說是按根數分,后來都沒仔細點,估算了一下按片數分的。第二年就開始分茶山,這就麻煩了,關坪是一個生產隊,包括三個自然村,分茶山搞了1個多月,全村出動上山去查看,估算每片茶地大概能收多少斤干,也就是毛茶,回來再一起討論該怎么分。每個方法都有人不滿意,最后是按戶口本上現有的人頭分,是軍屬的,就算不在戶口本上也給一份,懷孕了還沒生的就不算了。把山上的茶地按地形、產量和優劣分成了甲、乙、丙、丁4等,大家抽簽。那時候算出來,一個隊總共有2萬多斤干,分到人頭就是200多斤干。我家5口人,分了1000多斤干,分布有十來個點。”

 

  當年分配的時候,毛竹和茶都不值錢。后來毛竹價格漲起來,但茶葉一直低迷。茶葉的統購統銷,在桐木一直持續到1998年。“1988年,正山小種的毛茶收購價是每公斤7.59元,到了1999年,也只漲到每公斤22元。”江元勛回憶,“茶青就更便宜,1998年,茶青也就1塊錢1斤,好的時候1.2元1斤。”村民們于是更愿意砍了茶樹種毛竹。陳貴寶說:“毛竹3年一砍,茶葉只能賣到塊把錢的時候,一個8米長的毛竹已經可以賣到6塊到7塊錢,竹根、竹尾巴還可以單獨賣。”吳福文記得很清楚:“分毛竹時定的是15年調整一次,所以1997年按照當年的戶口本人數重分了一次,分得更好一些,但分茶山時沒有定過時間,1983年分過第一次之后,再也沒有變過。”

 

編輯:付裕

關鍵詞:正山小種 茶葉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理论片国产 |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四区 |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l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