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看《茶葉的流動》
王學文
“金銀銅,明雨夏,三三見九,九九歸一,天賜駿眉落武夷,茶神嗅品不離去。”《駿眉令》中如是說。
近年,想必在中國的喝茶者都聽說過“金駿眉”之名。我們暫且先不論其選材上乘、制作考究等茶葉本身所具有的特質,單就這首懵懵懂懂的《駿眉令》,就足以領略附著在這小小茶葉上的幾分魔力?!恫枞~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歷史敘事(1644—1949)》一書則不僅讓讀者了解了采茶、制茶工藝,還勾勒出這一茶品的生命史。作者肖坤冰,作為一位人類學博士,其追求顯然不是為喜茶好茶之人講明白什么是“金駿眉”,而是要以“茶葉的流動”,勾勒出17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閩北山區向“現代中國”邁進的歷史進程。
茶,在中國早已不是茶樹上的那片片嫩葉、那杯潤津止渴的香茗,而是一種浸入到國人的身心體驗和精神世界之中的物質,是人行草木間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茶,流動于雅俗之間,勾連著域內域外,創造并生成著人與物、自然、精神、社會的關系和意義圖式。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品的茶形、茶色、茶味,絕不是單純的感官評判,而附著著太多的歷史記憶、文化想象和生活感受。那么,這些意義是如何附著到這一物之上的呢?這一“有意義”的物又是如何影響地域社會的呢?肖坤冰通過在福建閩北山區的實地田野調查,以“物的民族志”方式做出了回答,寫就了武夷茶的社會文化傳記。
在閩北山區,巖茶、紅茶有著各自的地域空間。九曲溪下游為巖茶產區,九曲溪上游的桐木是紅茶產區。無論是巖茶產區還是紅茶產區,其產區中都有著空間等級的劃分,即正巖、外巖,正山、外山,“正”代表著正宗、高品質、味道純正、最高等級等一系列的價值判斷。這種等級的形成雖然基于一定的自然生態,但肖坤冰通過文獻的梳理和田野的訪談告訴我們,這種等級是在歷代文人的“描摹”、域外經驗的回歸,以及種種鄉野傳說的塑造中形成并固化下來的,甚至還有美妙的歷史“誤會”。
“正山小種”是武夷紅茶的代表。在當地的傳說中,這是因為意外而做壞了的茶,但就是這樣一個意外卻收獲了驚喜。在漂洋過海后,它成為“最好的中國紅茶”。在經歷原產地(福建武夷山桐木)、中間商(福建福州)和消費地(主要為英國)三種異質文化空間的流動后,它的名稱和意義完成了從“烏茶——煙熏小種——Lapsang Souchong——正山小種”的生成過程。更為關鍵的是,從域外對于工藝和口味的強調,而演變為地域社會對于空間地位的強化。如果說“正山小種”的產生是無意為之的結果,那么紅茶的新品種“金駿眉”則是一次有意為之的文化再生產。這是在嚴格的正山范圍、海拔要求、采摘時間和制作工藝下,伴之以文化包裝和闡釋,共同創造出的高端紅茶。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看到武夷茶成為鏈接底層與士紳階層,農村與城鎮、東方與西方的線索,不僅撥開迷霧,在歷史脈絡和文化生產中為我們講清楚了誤讀而生的“正山小種”,和有意創造的“金駿眉”神話,而且在茶葉流動和生產的討論中,為我們呈現出17世紀中期以來在武夷山這一特定時空坐標中家庭、地方社會、國家與更大空間范圍(世界市場)的權力和文化的互動。
掩卷沉思,武夷茶的社會文化傳記印證了“一茶一世界”的真諦,不僅有禪意,而且是現實。
編輯:付裕
關鍵詞:文化 紅茶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