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⑤ | 總有一天種田不用再下地
打通農業科技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我國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已進入世界前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比珖f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對記者表示。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包括玉米、大豆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部分畜禽品種對外依存度高,大型農機裝備和智能設備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等。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不暢的問題,也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短板?!标惷壬綇娬{,要“堅持理論成果技術化、技術成果產品化、產品成果產業化”,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良性循環,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貫通,著力解決農業科研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不緊的問題,打通農業科技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在一件提案中指出,每年我國約有6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轉化率僅40%左右。
楊玉成指出,當前在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存在三個“瓶頸”:首先是農業科技成果本身存在碎片化、結構性差、成熟度低等問題;第二是農業經營的高度分散性,直接制約著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從而影響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此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臨著“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因此,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將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睏钣癯筛袊@。
“當前,農業科技肩負新使命、需要新變革。我們要突破農業科技創新關鍵點,把握農業科技創新落腳點,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性、根本性和決定性作用,還要進一步破除影響制約農業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标惷壬奖硎尽?/p>
在陳萌山看來,數字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數字技術與農業各個環節的有效融合,對升級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要繼續加大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
“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僅農業要增效,農民更要增收。針對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農情,還要完善‘新農人’的培訓體系,提升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讓更多鄉親們走上致富的道路?!标惷壬秸f。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⑤ | 記者手記:
科技為翼未來可期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農業生產大國,先人們用聰明才智發明了很多簡便的傳統農具,減輕務農的辛苦和勞累。
在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我國現代農業正向全面機械化邁進。插上高科技的翅膀,農業不再是辛苦勞累的代名詞,新時代的農民可以從繁重的農忙當中解放出來,不用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苦日子。
“智慧農業”的出現,讓科技種田走進現實。廣袤神州大地上,從南到北,各地農事生產正在智慧農業科技加持下,爭時間、搶速度,有條不紊地展開,確保防疫、春耕兩不誤,為夏糧夏油豐收、農民增收夯實基礎。
智慧農業設施不僅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工作的效率,還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安全性,有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讓新時代的人們吃得更有“品質”。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
從最初的刀耕火種、耬車,到犁耕人背,再到如今的規?;?、機械化、智慧化作業,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土地和農業也在不停地改變。5G的快速發展、農用北斗導航系統的推廣使用,為全面實現農機作業智能化、精準化、規范化起到積極助推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政協委員和專家們眼里,我國正是不斷通過政策支持、科技驅動、深化改革等多種舉措,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人吃得好的飛躍。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在農業科技方面,我們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農業機械制造領域,農業機械綜合實力排前的公司基本集中在美國、德國、日本、韓國、荷蘭等發達國家,我國中低端農機產品國產份額較高,而高端產品依然依靠進口。我國農機產品的品種仍然有限,還有相當一大部分作物需要人力進行耕種收,離全程和全面機械化仍有相當距離。
我們必須清楚,我國智慧農業已經初具規模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仍然處于新模式和新業態的發展時期,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階段,在關鍵技術和制度機制建設上還需不斷推進和完善。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在新一輪農業科技的發展中實現彎道超車和追趕,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農業強國。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