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⑤ | 總有一天種田不用再下地
人民政協網5月18日電(記者 朱婷)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在年復一年的春種秋收里,祈求風調雨順、稻谷滿倉。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春耕時節,廣袤田野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場景越來越少見。從無人機到物聯網、大數據,農業科技正成為農民的有力幫手,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智慧”。
智能農機,繪就別樣“春耕圖”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這幅春耕時節最常見的畫面,近些年在新疆的大面積連片農田里已看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
從精量播種到棉花免耕播種,再到精準施肥、施藥,裝有無人駕駛系統和北斗導航的各類農機縱橫馳騁,一幅“智能農機春耕圖”在新疆廣袤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疫情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了傳統農業勞動力投入大、抗風險能力差等諸多短板。 在此背景下,無人駕駛拖拉機、自動插秧機、無人機撒藥、大數據管農田……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的“智慧農業”則大放異彩。
4月29日,在肥西縣山南鎮龍嘴村水稻種植基地,農民在使用無人機對秧田進行農藥噴灑。春耕生產開始以來,在安徽省小麥、水稻等種植基地里,各類農業機械化設備大顯身手。 新華社發
眼下正是冬小麥快成熟的季節,青色的麥浪在田間起舞。工作人員不用下田,在辦公室動動鼠標,數千畝小麥的長勢情況便盡收眼底——這是位于南京市六合區的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里的場景。
“現在種田可輕松多了!”企業負責人薛能剛感嘆。這套自主研發的糧食生產智能管理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測,還能在后臺操作水閘開關等生產工序,讓春耕事半功倍。有了技術的加持,全公司五六十名職工,不僅承擔著6000多畝的水稻生產任務,還承接了10萬多畝的糧食訂單。
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土壤有機質含量、葉面氮含量……這些生長指標通過“千里眼”監控和傳感器,從田間傳輸到了系統后臺。通過大數據運算,可以精確算出一塊地里需要施多少肥、打多少藥,讓農業生產精準高效。
“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就得依靠提高技術水平。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關鍵還在于科技進步。”這些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一直奔波在各地農村開展調研。在他看來,從機械化、自動化到智能化,我國農機的發展日新月異。這些智能農機在提高種植效率的同時,更保證了種植品質。
“應用智能農業機械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勞作模式,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也能解決當下農業人口銳減的問題。農業生產者也可以利用富余時間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從而增加勞動收入。”劉昕表示。
“我們國家正好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也恰逢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時期,農業勞動力的成本越來越高,如何實現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產方式的轉化,需要在農業科技應用領域進行更多探索。”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李道亮對記者表示。
“無人農場”的展望
“目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約為25%,美國為1%,以色列為0.5%。我國農業勞動力成本占70%,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年齡55歲,而且農村老齡化程度還將持續加深。”李道亮表示。
農村的年輕人不愿參與農業生產,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勞動力將越來越短缺。十年之后,誰來種地?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李道亮看來,未來農業的出路在于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將來機器換人,無人農場將是大勢所趨。”
在他看來,過去的短短幾十年里,中國農業經歷了四個階段的升級和蛻變。
“第一階段,我們稱之為農業1.0版本,主要依靠人力、手工工具和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的農業生產;第三階段是智慧生產,以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實現裝備的數字化;而第四階段,也就是農業4.0版,將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實現無人化生產。”李道亮表示。
“在無人農場的物聯網技術中,我們可以利用機器終端感知環境,還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感知天氣、溫度的變化,從而進行操控和作業。”李道亮說。
“多虧衛星遙感提前四五天通知強雷暴天氣,讓我有時間組織人力收割,否則這一季的牧草就損失慘重了。”內蒙古的達布西是種植紫花苜蓿的農戶,幾年前的一場冰雹讓他記憶猶新。如果沒有衛星遙感技術預知冰雹,損失將達二三百萬元人民幣。
遙感技術——這一被很多人認為只在高科技企業中出現的技術,如今卻廣泛應用在數字農業的場景中,成為指導農業種植、提高生產效益的“千里眼”。
目前,我國山東、陜西和四川等地都建立了智慧果園技術應用體系,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果園地塊的多維信息進行分析,為農戶提供決策的依據。這套體系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控制水肥的供給,還可以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實現大型機械無人作業。收割機通過高精度北斗衛星定位,農機開出100米,誤差大概只有1~2厘米,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未來無人農場大田將由設施、裝備、作業車進行智能化和全自動控制,用機器代替人工完成大田的耕、種、管、收等業務。”在李道亮看來,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四大技術在無人農場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些技術的發展要國產化,只有這樣將來才不會受制于人,從而能夠保護我國農業數據的安全”。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