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稅收籌劃莫過頭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六十一
上周,某娛樂明星補稅事件,引發稅收籌劃的討論也多了起來。
稅收是否需要籌劃?無論是經濟實踐,還是經濟治理,結論都是需要的。但一定要合法、適度,不能搞過頭了。
先講一個故事。
2018年6月,某上市化工龍頭企業迎來了一個高規格視察團。領導對該公司給予了高度評價:“公司突破了多項國際技術封鎖,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企業,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樹立了榜樣。”
這個評價卻讓企業負責人有些尷尬——因為公司一直沒有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會后,他們花了幾個月時間申請了認證。第二年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就從25%降到了15%。2019年,合并報表后的集團利潤相比2018年基本沒變,所得稅卻從34億元直接降到了16億元。
這也讓該企業更加重視國家稅收政策。比如,受惠于增值稅留抵退稅,2020年他們收到的單筆退稅就超過1.6億元。
這些稅收優惠是國家經濟治理的重要手段,體現了國家政策導向,可以說,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越積極、數量越多,說明政策效果越明顯。
因為現代稅收體系比較復雜,專業術語較多,企業內部財會人員有時難免會有遺漏,或理解不到位,這時聘請資深外部稅務專家進行合理稅收籌劃,非常有必要。
不過,事過猶不及,稅收籌劃搞過頭就得不償失了。網絡上充斥的“偽知識”,也需要睜大雙眼仔細鑒別。
比如,有所謂專家說,企業要想不交企業所得稅,可以購買一些名人書畫,還能保值增值。
真的可以嗎?當然沒用。
最近,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政策征管口徑問題的公告,就單列了一條進行強調:企業購買的文物、藝術品用于收藏、展示、保值增值的,作為投資資產進行稅務處理。文物、藝術品資產在持有期間,計提的折舊、攤銷費用,不得稅前扣除。
也就是說,只有資產變現后,它才能對公司當期利潤產生影響。
還有某專業培訓機構的專家說,并購虧損公司也是節約企業所得稅的好辦法。
這個說法非常有迷惑性,但本質上也不靠譜。因為不僅條件嚴格,節約比例非常小,而且可能有大坑。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有關規定,符合特定條件的并購,可以適用特殊性重組稅務處理。被合并企業的虧損可由發起并購公司彌補,但有限額。計算公式為: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
這意味,如果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為負,一分錢虧損也不能并表;如果為正,能并表部分也僅為收購價3%左右(我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很少超過3%),對稅收的影響可以忽略。
更嚴重的后果是,如果買到一家隱藏巨額債務的公司,那就是個無底洞了。
編輯:秦云
關鍵詞: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