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社會責任
“做公益是件讓人幸福的事”——記“張能慶公益服務站”
初夏的杭州傍晚,落日的余暉灑落在西湖的水面上,一群身著藍馬甲的志愿者亦成為西湖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志愿者們一手持撿垃圾的小鉗子,一手拿著可降解垃圾袋,有些則舉著裝水的瓶子積極勸解路人滅煙……這些志愿者們來自張能慶公益服務站。
看著志愿者們,兩個大學生走上前來,詢問如何加入志愿者隊伍。張能慶公益服務站的發(fā)起人和組織者張能慶趕忙三步并作兩步上前解釋起來。每次有人對志愿服務感興趣,他總是很高興。“公益其實也是要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張能慶說。
“我最開始做公益,初衷僅僅是要做好事,就是在空閑時給老人義務理理發(fā),沒想到就這樣開始愛上了當志愿者。”如今,張能慶已經(jīng)堅持志愿服務20余年,還帶領更多人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從最初的“一把剪刀”,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展了10余個公益項目。
“剛從老家來杭州時,我開了個理發(fā)店,一些老人家舍不得錢,有的都是等上好幾個月才來剪一次。”張能慶就干脆每周抽點空,為他們義務剪頭發(fā)。
“那時候印制了400張理發(fā)券,只要拿著理發(fā)券來店里,象征性給點錢就能剪一次頭發(fā)。”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張椅子,條件雖然簡樸,但能夠讓老人在家門口享受理發(fā)的優(yōu)惠和便利。
“每次給他們服務完,老人家說聲謝謝,我心里都充滿了成就感,這也鼓勵我一直繼續(xù)下去。”張能慶說,專職做公益的想法開始漸漸萌生。
現(xiàn)在,張能慶依然堅持他的老本行,公益服務站開展的“銀絲坊公益理發(fā)店”項目總是少不了他的身影。這個項目每周多次進入社區(qū),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理發(fā),并為90歲以上以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預約上門理發(fā)服務。
如今服務站也與時俱進,為老年人開設了更多的服務項目:幫助老年人便捷輕松使用信息化工具;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詢及普法宣傳服務,幫助他們提防電信詐騙與金融陷阱;開展養(yǎng)生講座和心理健康服務,讓老年人更加健康地生活。“這些活動都深受老人喜愛,多些這方面知識,平時工作繁忙的子女也放心些。”張能慶說。
2012年,在街道的支持下,張能慶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業(yè),成立了張能慶草根工作室,開始關注山區(qū)留守兒童,幫扶孤寡老人。
兩年過后,以張能慶個人名字命名的“張能慶公益服務站”正式注冊成立。服務站建立之初,人數(shù)不到10人,最早的志愿者都是他的家人和朋友。服務站以開展公益助老、助困、助學等公益服務及宣傳為主,定期組織社區(qū)志愿者參與城市清潔、慰問特殊人群等公益活動。
短短幾年時間,張能慶公益服務站已聚集起超過3000名注冊志愿者。“最忙的時候一天就有3場活動。”張能慶覺得,讓身邊人看到真善美就是成功的公益活動。
在服務站的10余支隊伍中,隊伍最龐大也最具特色的是將近千人的共產黨員服務隊。“我們的黨員服務隊沒有對應具體服務類型,每種志愿服務活動都有黨員參與。”張能慶說。
“社會組織需要黨建的引領,做公益同樣需要。”對于黨員服務隊的志愿者而言,一場場公益服務,就是一次次組織生活。“每年的‘七一’,黨支部都會開展活動,比如連續(xù)1周為老人免費理發(fā)等。”
這些年,服務站還一直在開展微愛助學項目,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建立25所愛心書屋,捐贈近60000冊圖書,黨員志愿者更是幫助4000多位學生完成了微心愿。
“我們也一直在開展‘黨建+扶貧+公益’主題黨日活動,將黨建與自身工作內容相結合。”張能慶說,“我們還會和一些企事業(yè)單位黨組織聯(lián)合開展活動,互相學習,共同助力公益事業(yè)發(fā)展。”
在張能慶的帶動下,女兒也加入了志愿服務的行列。“她幾乎每個寒暑假都在公益活動一線,現(xiàn)在服務時長有千余個小時了。”談起自己的女兒,張能慶十分自豪。妻子看到女兒從事志愿服務活動后,越來越懂事優(yōu)秀,也漸漸接受了父女倆的公益之路。
“做公益不只是付出,更多的是收獲,這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我們一路做志愿服務活動,一路也在感受著溫暖,看到了很多的希望,我覺得這是專屬于公益人的樂趣。”張能慶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離不開公益以及身邊這群同樣熱愛公益的伙伴們了,未來還會繼續(xù)在這條充滿溫暖和力量的路上,點燃更多微光。”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公益 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