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向善,從來都不晚
每天下午3點上班,凌晨3點下班,這樣晝夜顛倒的作息是內蒙古準格爾旗“燒烤小哥”劉洋的日常。在白天,除了休息,他最多的時間,都用來參加各種義工活動。
這個“95后”小伙兒,一度曾經是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叛逆少年,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改變,發生在2014年。
那年夏天,高考后的劉洋無所事事,在公園閑逛時偶遇了和義工們一起玩耍的十幾名留守兒童。
“那時候就覺得很有意思,站在旁邊看了好久,看著孩子們溫暖燦爛的笑容,好像自己心里有一塊突然變得特別柔軟。”劉洋說。其中一位老師邀請劉洋加入他們的游戲,性格靦腆的劉洋拒絕了,但他接過了這位老師遞來的名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義工協會會長呂海英,這是一位做了20多年公益的老義工,后來劉洋稱呼她為“呂媽”。
“那時候哪懂什么公益,我轉頭就把這件事忘了。”直到3年后,這顆埋藏在劉洋心底的種子開始發芽。
當時,朋友圈里一條準格爾旗義工協會招募志愿者的信息,讓劉洋倏地想起了那群笑容燦爛的孩子,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參加的第一場公益活動的名字———“愛,讓青春最美麗”。更湊巧的是,那場活動也是陪伴留守兒童。“陪著他們一起做游戲,講故事,我那時候覺得我好像突然找到了自己擅長的事情。”劉洋說。
加入準格爾義工協會,劉洋開始頻繁接觸孩子,有些是留守兒童,有些是身患殘疾的孩子,還有的是瀕臨輟學的學生。
“看到他們,突然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不愁吃喝,父母健在。”劉洋說。很快,劉洋覺得只是陪伴還遠不夠,他決定力所能及資助幾位有需要的孩子。
劉洋最先資助的孩子名叫小浩,后來又有了小蓉、小蘭。決定資助前,劉洋跑到他們家里,“離異、殘疾、疾病,他們的家里都是空空蕩蕩的,家徒四壁。”劉洋開始明白,幸福大都是相似的,但苦難卻各有不同。
很多朋友不理解劉洋,“剛20出頭的年齡,我們掙點錢自己還不夠花,哪有閑錢資助貧困學生。”但劉洋總說,“這是個有意義的事,要不然錢也是被我大手大腳花掉了。”
如今,每到節日,劉洋會悉心記得每個孩子需要什么。新衣服、新文具,總會出現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
劉洋不太愿意多提自己資助的學生,“這是他們的隱私。”在他眼里,他們是小不了幾歲的弟弟妹妹,“希望他們能好好讀書,不要像我一樣有后悔和遺憾。”
除了資助孩子,劉洋還經常為6戶困難家庭老人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只要有時間,就會帶些蔬菜水果去看看他們,給他們做做飯、掃掃地、聊聊天,時間久了,我把他們當爺爺奶奶,他們也都把我當自己的孫子一樣看待,有什么好吃的還會給我留著。”劉洋說。
呂海英覺得劉洋所做的事難能可貴,“年齡不大,賺錢也不多,卻能資助貧困學生。他的同齡人大都把賺的錢用在自己身上,他賺的錢卻在做更有意義的事。”
劉洋在公益協會負責信息注冊和時間錄入工作,工作內容瑣碎繁重。“以前是晚上上班,白天睡覺,但是現在,他把很多本該用來睡覺的時間用來做公益了,很多時候還要不厭其煩地和一個又一個志愿者講解做志愿服務的注意事項。”呂海英說。
因為時間相對自由,3年時間,劉洋參與和組織了百余場公益活動。
有一次回到母校,老師們驚喜地發現,曾經的叛逆少年如今成了熱心助人的勵志青年,老師更是把他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這樣的變化讓劉洋自己都感到驚喜,也讓他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向善,原來真的從來都不晚。”
“公益能助人,更能助己,它讓我更了解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劉洋說,他現在正在努力學習,希望補上自己年少時落下的功課,也給被資助的弟弟妹妹們做個榜樣。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孩子 資助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