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迎接新世紀 迎接新世紀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張其昀絕對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他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者,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堪稱“一代宗師”。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集學者、教育家和政客于一身的奇人,政學雙棲,毀譽參半。
張其昀(1900年—1985年),字曉峰,浙江寧波鄞縣人。中學時張其昀就讀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五四運動期間他曾代表寧波的學生會奔赴上海出席全國學生聯合會并被推舉為浙江省代表之一。中學畢業后張其昀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部。當時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是公認的南方第一學府,名師薈萃。張其昀就讀期間,先后受教于哲學大師劉伯明、史學大師柳詒徵、地學大師竺可楨等人,為此后治學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1923年,張其昀從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從事中學教科書的編輯工作。期間,張其昀與戴運軌主編的《高中物理》教科書、與林語堂主編的《高中英語》課本以及自己獨立主編的《高中地理》是全國通用的三大教材,對當時的中學教育起了很好的引領和提升作用。1923年張其昀在《史地學報》上發表了《歷史地理學》一文,一舉奠定了他作為一個地理學家、歷史學家牢不可摧的學術地位,同時也標志著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的誕生。
張其昀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1927年,張其昀受聘在“國立中央大學”地理學系任教,主講中國地理,前后達10年之久。1935年,張其昀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中央評議會聘任評議員。這于張其昀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榮耀,是對他學術水平的極大肯定。
1936年,張其昀應浙江同鄉竺可楨先生之邀,受聘出任浙江大學新開設的地學系(后改名為史地學系)主任,后又兼任史地教育研究室主任。張其昀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職14年,不遺余力,多方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系執教,并大量購置圖書設備,整治學風,從而培養了眾多杰出人才,僅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就達5人之多。
1941年,張其昀當選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并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干事。1943年,張其昀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及講學。1945年,抗戰勝利后,張其昀回國任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早在抗戰時期張其昀就經同鄉陳布雷引薦,結識了同樣是浙江老鄉的蔣介石。蔣介石對張其昀欣賞有加。1947年,張其昀當選“國大”代表,此舉可視為是蔣介石向張其昀伸出的橄欖枝。1948年11月,陳布雷自殺后,其角色實際上已經由張其昀來替補了。1949年夏,應蔣介石邀請,張其昀經廣州轉赴臺灣,從而結束了他在大陸的生活。作為“五四”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張其昀在進入蔣介石幕府之前一直是一位純粹的學人。
張其昀赴臺后歷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國防研究院”主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教育部”部長、“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執行會常務委員等職,位高權重。盡管如此,張其昀仍不失書生本色,他本人被尊為是臺灣的“文化之父”“教育之父”“博士之父”,他先后主持建立了“南海學園”,恢復了“中央圖書館”,設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學館”“藝術館”“教育資料館”;創辦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文化學院”(后改名為“中國文化大學”)。此外,張其昀在臺灣還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起創辦了《學術季刊》等多種學術期刊以及“中國歷史學會”等學術組織,為臺灣地區的文化、教育以及學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5年,張其昀在臺灣逝世。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張 歷史地理學 鼻祖 中國 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