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真心真情扶真貧 精準攻堅拔窮根

2020年06月04日 15:15 | 作者:謝 麗 周斌 | 來源:廣西日報
分享到: 

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我區尚未脫貧的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也是國家掛牌督戰縣。全縣自然條件惡劣,石山面積占90.1%,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大多都是從石頭縫里開掘出的東一塊西一塊的“望天田”。2015年底,大化有貧困人口2.25萬戶10.44萬人,92個貧困村中,貧困發生率20%以上的有48個。

2015年底,自治區黨委、政府調整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到大化開展定點幫扶工作。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主動擔當,在條件最艱苦、貧困程度最深、發展基礎最差的大石山深處選擇了雅龍鄉溫和村、紅日村、勝利村及七百弄鄉弄京村、古文鄉義和村、古河鄉丹桂村等6個深度貧困村作為定點幫扶村。為全力攻克貧中之貧,2018年3月,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階段,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選最強力量往大化派駐新一輪扶貧工作隊,由第四秘書處副處長、二級調研員黃鵬飛擔任工作隊隊長。今年3月,在駐大化扶貧工作隊全體同志全部延長留任的基礎上,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再增派2名骨干力量擔任工作隊員,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兩年多來,工作隊及各駐村第一書記立足大化脫貧攻堅形勢任務以及6個定點幫扶村中5個未摘帽、1581戶7643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高等實際,真心真情投入,多方籌集、爭取、協調自治區和河池市、大化三級安排各項資金約1.04億元,用于6個村發展建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創新推動“黨建+扶貧”模式,實現1169戶5964人脫貧摘帽,除已于2017年脫貧摘帽的丹桂村以及2019年7月后盾單位調整為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勝利村外,溫和村、紅日村、弄京村、義和村4個村2019年全部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完成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定點幫扶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其中,溫和村、紅日村、勝利村、弄京村4個村先后接受中央專項巡視組、國家檢查調研組、自治區脫貧攻堅大督查考核組和“四合一”核驗組、縣際交叉檢查組等實地核查工作,各級評價較好。

雅龍鄉溫和村

駐村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府督查室決策督查處四級調研員覃善來 說干就干的“急先鋒”

典型做法: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快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脫貧攻堅事業“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最忌臨淵羨魚、猶豫不決、延誤時機。溫和村駐村第一書記覃善來是個說干就干、干就要干好的扶貧“急先鋒”。他和黃河等駐村工作隊員帶領村“兩委”班子一起“謀規劃”“推危改”“建水柜”“布產業”,帶領溫和村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駐村以來,覃善來始終牢記“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始終用雙腳丈量溫和村每一寸土地,攀爬陡峭山路遍訪全村378戶貧困戶,掌握了村里最真實的情況。2018年7月,溫和村率先在大化印發實施《脫貧攻堅三年實施方案》,方案底子清、情況明、措施準,成為全縣各村學習借鑒制定脫貧攻堅三年實施方案的藍本。溫和村還出臺《脫貧攻堅百日行動方案》,持續向危房改造、家庭水柜建設、醫療保障、控輟保學等發起攻堅,堅決打贏“四大戰役”。

“土地里最多的是石頭,石頭旁邊才是稀稀疏疏的玉米”曾是溫和村的真實寫照。該村村民祖祖輩輩就靠種植玉米養家糊口。貧困戶沒有穩定收入,就不能脫貧。覃善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兩委”一手抓勞務輸出,一手抓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種”和“養”做文章,大力推行“糧改飼”項目,引導村民改變種植方式,改種生長周期短、抗旱抗風、產量高的“全株玉米”和優質牧草,讓貧瘠土地變得更有價值。

覃善來帶領村民在大化全縣率先推行“黨旗引領 聯建聯養”扶貧產業發展模式,2018年11月開始,組織25戶農戶采取“基礎設施聯建、管理運營聯動、利益分配聯享”的模式,一起養殖肉牛50頭,次年10月實現銷售,參與的農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嘗到第一批養殖分紅甜頭的農戶開始養殖第二批肉牛,參與的積極性更高。溫和村成功將“聯建聯養”扶貧產業發展模式延伸到七百弄雞養殖產業,并在今年2月實施七百弄雞產業“擴容提質”工程,創新推行“聯養共銷”模式,依托扶貧養殖示范場輻射,將七百弄雞苗分批量分到貧困戶家中養殖,提高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深受歡迎。

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配得上“新時代長征人”的光榮稱號。在參加全區“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脫貧攻堅主題演講比賽時,覃善來這樣總結:“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大家的夢想,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雅龍鄉紅日村

駐村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第二秘書處四級調研員覃云州 無中生有謀產業的“領頭雁”

典型做法:勇于探索創新,突破制約瓶頸,打造“聯建聯養”產業扶貧新模式

紅日村人均耕地僅0.66畝,生產生活用水全靠水柜收集的雨水,貧困發生率曾經高達29.8%,“九山無水一分地”是全村最真實的寫照。2018年3月,初來乍到的駐村第一書記覃云州,看著貧瘠的巍巍蒼山和茫茫青巖,只能望“石”興嘆,一籌莫展。

為盡快破解產業發展難題,覃云州和李委洲等工作隊員召集村“兩委”干部和黨員骨干,召開“諸葛亮會”,開展扶貧產業發展大討論。最終,村“兩委”統一了思想,確定了扶貧產業發展“兩手抓”的思路:一手抓以養牛、雞、豬為主的傳統養殖產業;一手抓以養菜蛇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

認準了方向,說干就干。為了學習養蛇技術,覃云州開著私家車,帶著黨員骨干走遍了扶綏、靈山、橫縣等主要養蛇基地,遍訪各路“蛇王”,邀請廣西大學蛇病防治專家等到村講授養蛇技術,遍取養蛇“真經”。功夫不負有心人,紅日村從2018年5月開始調研養蛇產業,而后流轉15.58畝土地、建設128間蛇房、安裝養蛇設施設備,到當年9月第一批2236條蛇苗進場養殖,僅僅用了3個半月,創造了“紅日速度”。

2019年8月,紅日村蛇類養殖示范推廣基地的養蛇規模已經達到2.2萬條,帶動84戶貧困戶加入聯建聯養。兩個月后,養殖的第一批肉蛇獲得銷售,實現42.5萬元的銷售額,參與養蛇的貧困戶人均增收約2000元,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2萬元,紅日村的“蛇友”們喜上眉梢。

同時,覃云州還把“聯建聯養”蛇類扶貧養殖新模式,復制到肉牛、七百弄雞、七百弄羊等傳統養殖產業發展上,并延伸拓展到周邊其他貧困村,有效擴大產業覆蓋面,著力破解扶貧產業發展瓶頸、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2019年底,紅日村弄許屯七百弄雞養殖場打響了“當頭炮”,組織17戶貧困戶采用“聯建聯養”模式養殖3500羽七百弄雞,人均獲得分紅近3000元。紅日村集體經濟也水漲船高,2018年底實現“零”的突破,收入達6.4萬元,2019年再翻一番,增收13.6萬元。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出臺了“禁野令”,養蛇產業需要迅速轉型轉產。覃云州在耐心做好蛇農思想疏導工作的同時,號召村民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在縣、鄉兩級的統籌布局和安排下,紅日村和大型牧業公司合作,引進新型優質湖羊種羊,著力打造勾角屯湖羊養殖示范園,僅用時一個月就完成了3000多平方米羊舍建設。今年4月,紅日村已引進1000頭湖羊在場養殖,原先的“蛇農”已完全向“羊農”轉型。覃云州被授予“全區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獲得自治區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獎勵,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通令嘉獎。

古文鄉義和村

駐村第一書記:自治區調處辦四級調研員黃曉軍 孜孜不倦的“扶貧老兵”

典型做法: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義和特色的農產品全產業鏈

義和村村部距古文鄉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大化縣城52公里。全村共616戶2111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

曾于2010年至2011年在都安高嶺鎮伍峒村擔任過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指導員的“扶貧老兵”黃曉軍始終對扶貧工作充滿熱情,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滿懷深情,2018年3月再次投身扶貧一線,擔任義和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黃曉軍在周達等駐村工作隊員的配合下,帶領義和村依托后盾單位和縣鄉支持,有力推動了扶貧工作開展。2019年脫貧53戶20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19%,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作為一名二次參加駐村的“扶貧老兵”,黃曉軍深知,只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才能提高貧困群眾收入。駐村以來,通過實施“農產品變商品”工程,義和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家,培育香椿辣椒醬、瑤山土特產雜糧等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開發系列農特產品5種,帶動40戶貧困戶實現創業就業;引導貧困戶發展以山羊、湖羊、豬、牛、赤蒼藤、天綠香、香椿等為主的產業增收項目,形成特色效益農業基地80畝,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80戶群眾從中受益。

從駐村第一天起,黃曉軍就一直行走在全村31個屯的田間地頭,用“腳板”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用真心回應村民訴求。通過實行分工負責制、分線負責制和分片負責制,充分調動村“兩委”干部及駐村工作隊、包村工作隊全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形成攻堅合力,做到了175戶貧困戶714名貧困人口戶戶有項目、人人能增收。

與此同時,黃曉軍以基礎設施為重點,積極爭取整合各類扶貧資金460多萬元著力解決水電路燈等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累計修建產業路2條共1500米,新建道路防護欄1000米,新建路燈300盞;新建水柜110個,解決90戶367人安全飲水問題。同時以產業發展為依托,引入70萬元建設兩個聯建聯養七百弄雞養殖示范場,累計進苗1.2萬羽,實現全村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戶均養殖規模達150羽,戶均獎補和經營收益達到5000元以上。通過多種類多元化扶貧產業開發,義和村成功探索出貧困山區如何因地制宜地通過增加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的經驗。

雅龍鄉勝利村

駐村第一書記:自治區直屬單位住房制度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綜合科科長王暉 凝心聚力啃骨頭的“開荒牛”

典型做法:破解“增收難”、破除“等靠要”、破斷“貧窮根”

勝利村地處雅龍鄉西部,山多地少,瑤族人口占90%以上,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6畝,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93.4%,是廣西乃至全國有名的貧困村。

窮則思變,駐村第一書記王暉發揮“老黃牛”精神,帶領覃芳青等駐村工作隊員,從破解“增收難”、破除“等靠要”、破斷“貧窮根”入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逐屯逐戶研判,啃下硬骨頭。2018年、2019年勝利村實現560戶308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36.3%。

堅決啃下道路交通落后硬骨頭。山高弄深,通行困難是制約貧困群眾發展的瓶頸。王暉與駐村工作隊遍訪全村,找出群眾意愿最強、最急需修建的關鍵道路,抓緊實施各片區主要道路建設大會戰。隨著道路建設加快推進,群眾生產生活成本明顯降低,脫貧致富信心明顯提振。

堅決啃下安全飲水保障硬骨頭。交通發展帶來了貧困群眾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設熱潮,面對時間緊迫、人工緊缺、分散施工缺乏監管約束、成本高等問題,勝利村積極探索創新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率先組建脫貧攻堅勞務施工隊,幫助貧困戶開展建設,既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又解決了在家勞動力務工收入問題。同時,創新投入使用家庭水柜鋼模板,與勞務施工隊相結合,開展水柜集中連片建設,采取流水作業方式,建設進度明顯加快,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2018年至2020年,勝利村共實施危房改造283戶,建設家庭水柜626座,實現住房和飲水安全保障全覆蓋,貧困群眾住茅草房、喝山塘水已成為歷史。勝利村有效推進家庭水柜大面積快速建設的做法得到廣泛推廣,成為大石山區飲水工程建設示范點。

堅決啃下扶貧發業發展硬骨頭。勝利村采取“產業+扶貧”措施,通過引進碧桂園等社會幫扶力量,讓貧困戶在產業鏈上脫貧致富。全村成功運行集中產業項目9個,其中肉牛養殖場3個,先后養殖肉牛260頭,發動種植牧草280畝,帶動貧困戶240戶,2020年春節前第一批肉牛出欄讓參與的養殖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產業發展的信心更加充足。勝利村旱藕種植加工產業經過大力發展,已經建成自動化的旱藕粉絲加工廠,申請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通過生產加工帶動種植,旱藕種植面積擴大到400畝,覆蓋貧困戶350戶,年產值超百萬元。

昔日的勝利村,村民們大多過著“土里刨食”的生活。如今的勝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民收入連年增加,電視、手機、摩托車等成為了貧困群眾的“吉祥三寶”,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七百弄鄉弄京村

駐村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刷廠生產業務科科長李東 攻城拔寨的“排頭兵”

典型做法:所有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

弄京村是深度貧困村,距大化縣城80公里,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核心區。全村共有536戶2244人,人均耕地不足0.7畝,均為旱地。駐村扶貧以來,駐村第一書記李東發揮攻城拔寨“排頭兵”作用,帶領廖偉等駐村工作隊員,聚焦貧困村摘帽“十一有一低于”指標,協調各種資源和力量合力攻堅。2019年弄京村脫貧87戶51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堅決攻下扶貧產業發展堡壘。李東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部建設了特色養殖示范基地,并計劃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城南工業園區購地近40畝建廠,支撐產業做大做強,加快產品市場化開發。大力推進七百弄山羊、七百弄雞、肉牛、肉鴿等產業,籌資54萬元建成弄勒屯、上京屯“聯建聯養”養羊示范點,覆蓋12戶貧困戶;籌資建設6個養牛車間,購進肉牛187頭,覆蓋帶動187戶貧困戶增收。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近10萬元,為全村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注重能人培養和能人帶動。組織扶貧骨干外出考察肉牛、山羊等產業發展模式;舉辦2期特色養殖培訓班,將6個定點幫扶村的30名貧困戶培養成為特色養殖骨干。通過對各養殖示范場的建設,弄京村已培育帶動產業能人9人,實現產業覆蓋貧困戶117戶,夯實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產業基礎。

堅決攻下控輟保學堡壘。2019年是弄京村整村脫貧摘帽年,卻有輟學學生11人。針對不同情況、不同類型輟學學生,李東制定有針對性的勸返對策,發動幫扶干部采取晨訪和夜訪、談心和獎勵等手段相結合進行勸返工作。為使弄青屯學生蒙團返校后不再逃學,李東個人以每學期獎勵200元與蒙團約定完成學業;對弄井屯遠在江西務工的蒙藍,李東多次與他及其親屬溝通,以報銷來回車費并親自帶幫扶干部到大化接人等方式,最終將村里最后一名在外務工的學生成功勸返。

堅決攻下道路交通建設堡壘。李東千方百計解決弄京群眾出行難問題,2018年以來,累計爭取各級扶持資金476.3萬元,共修建或硬化道路總里程超過25公里,有效改善了村內道路建設不充分、不均衡狀況;籌資28.5萬元,在弄京屯等重點路段安裝了68盞太陽能路燈,解決130戶501人夜間出行難問題。

古河鄉丹桂村

駐村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第五秘書處一級主任科員馬騰 朝氣蓬勃的“小馬書記”

典型做法:以五星級黨支部建設為抓手扎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中山大學碩士畢業的馬騰響應國家號召,從廣州來到南寧工作,主動請纓奔赴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鄉丹桂村。

作為一名“90后”干部,馬騰褪去臉上的稚嫩,克服語言障礙、交通不便等困難,爬溝過坎深入偏僻山屯開展工作,迅速融入當地,與群眾打成一片。

丹桂村是開國將軍覃國翰的故里,馬騰注重弘揚紅色革命傳統,以黨建和產業為切入點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依托丹桂村五星級黨支部打造全區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推進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做到圍繞黨建抓脫貧,抓好脫貧促黨建。在丹桂村黨支部下成立4個產業發展小分隊對應桑蠶、七百弄雞、山羊、蜜蜂養殖4個扶貧產業。采取“點對點、人盯人”的分工方式,由每個小分隊負責日常督導,建立產業推動定期協商機制,充分發揮丹桂村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赤子之心引入桑蠶產業。馬騰和駐村工作隊在前期充分調研、廣泛培訓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反復入戶、外出考察的方式,使貧困群眾思想受到沖擊、視野得到開拓、內生動力被激發。丹桂村以“黨旗引領 聯建聯養”帶動農戶發展,采取“黨員+能人+貧困戶”的運作模式,針對不同類型的貧困戶“量身定制”參與方式。2019年初,丹桂村桑樹種植面積實現零的突破,目前種植面積突破80畝,帶動貧困戶16戶,每戶每月增收約2500元,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進來。

輻射推廣,放大效應。獲得群眾信任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卻讓馬騰的心與大家貼在了一起。他趁熱打鐵,把“黨建+產業”的模式迅速推廣到七百弄雞、山羊、蜜蜂養殖,打造丹桂村產業項目基地,實現了由點到面的示范帶動效應。整合財政資金建設完成6個扶貧養殖場,每個養殖場培育1名黨員能人帶動發展,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到100%。

搶抓發展機遇,基礎設施不斷提升。硬化產業道路2公里、修建600米防洪水渠、建設飲水提升工程、完成全村入戶道路硬化、完善電網改造、完成弄共道路塌方維修、建設1.5公里光纖網絡、安裝75盞太陽能路燈、建設弄共和丹扁屯移動基站、實施自治區鄉村風貌改造示范村項目等。

如今,丹桂村除蓬勃發展的產業外,紅色旅游也已擺上議事日程,小山村煥發出新活力?!靶●R書記”感到很欣慰。

關鍵詞:真心真情扶真貧 精準攻堅拔窮根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永码永久在线 | 亚洲午夜福利AV不卡在线 | 亚洲精品乱码99视频 | 中文字幕自拍偷 | 久久99精品久久不卡 |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