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畫里鄉村”的振興之路
青磚黛瓦馬頭墻,飛檐翹角花格窗,走進位于皖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隨處可見白墻褐瓦的徽派建筑,點綴在綠水青山之間,仿佛一幅幅散發著水墨清香的“畫里鄉村”。
歙縣是徽文化主要發源地,素有“徽商故里”“東南鄒魯”美譽,更有中國“歙硯之鄉”“徽墨之都”“牌坊之鄉”等旅游名片,已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稱號。2017年,該縣榮獲“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
近年來,該縣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切實保護鄉村自然資源、文化遺產和民風民俗,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先后完成27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建設省級中心村82個、市縣級中心村17個,今年又啟動建設省級中心村33個。
保護生態 “山水畫廊”新安江
阡陌稻田、茶園如梯,碧水潺潺、綠樹繞岸……在千年古村昌溪鄉昌溪村,農舍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恬靜宜人的鄉村風景如詩如畫。
“昌溪村是歷史文化名村,這里走出去很多文化名人和徽商。這一個村就有三家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十分罕見。現在,很多外地游客來玩,主要是想看看這些牌坊、祠堂等明清時代的古建筑,它們代表著徽州文化的精髓啊。”在昌溪鄉鄉長方惠麗帶領下,記者在村中看到九子巷民居群、古樟樹、古木橋等自然文化資源,感受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該村入口處,一條昌源河清澈見底,水中小魚歡躍游動。“這條河是新安江支流,我們參與‘新安江百里大畫廊’建設,注重生態保護。沿河不許村民種菜,禁止捕魚,關閉養殖場,改水改廁,減少各種污染,退耕還林達20多畝。”方惠麗說,如今河流水質好,沒有雜草,連很久不見的野鴨也飛回來了。
“十多年前,新安江水面兩邊都是密密麻麻的網箱,漁民用來養魚,但是投放的飼料會造成水體污染。”在深渡鎮綿潭村,村民陳宏興告訴記者,新安江上游人均耕地不足1畝,兩岸許多農戶過去“靠水吃水”,在水里養魚、捕魚。為保護新安江水質,自2011年起,沿江3000多名漁民拆除網箱6379只,退養產值近4000萬元。
據了解,自2012年皖浙兩省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實施以來,新安江生態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已成為全國跨省流域治理的典范。為保護新安江水環境,歙縣通過實行網箱退養、農村污水治理、畜禽養殖關停搬遷、村莊垃圾收集轉運集中處置、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土地退耕還濕還林等一系列措施,全力保護一江清水。目前,沿江兩岸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果,呈現出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的立體生態格局,新安江成了名副其實的“山水畫廊”,成為黃山市熱門旅游線路之一。
整治環境 美麗鄉村添“顏值”
日前,記者走進依山傍水的徽城鎮南屏村,看見村莊路面整潔,兩旁鮮花綻放,“文化墻”上或寫著村規民約,或畫著鄉村美景。在一家名為“生態美”的超市門口,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村民拎著袋子進出,他們用撿來的可回收垃圾兌換生活必需品。“這都是我平時撿來的可回收垃圾,每周來這里兌換鹽、醬油等生活用品。”村民方惠芳打開袋子,記者看到里面裝滿塑料瓶、易拉罐、酒瓶等廢舊物品。
“村民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了,文明習慣逐漸養成。外地游客一到我們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秀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美麗的村容村貌。”該村黨總支書記張紅星告訴記者,南屏村之所以成為國內外游客的打卡地,不僅是因為我們有保護完好的古村落,還因為我們加強了村莊環境整治,完善了基礎設施。目前,村里已完成村內道路硬化工程1000多米,興建多處花圃、棧道、停車位等。
同樣,在溪頭鎮藍田村,記者看到民居巷內清潔,道路一塵不染,“藍田·桃源”田園綜合體已現雛形。“停車場是新修的,水口是新打造的,花卉苗木也是新種的,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說起藍田村的變化,每個村民都看在眼里、樂在心頭。據該鎮黨委書記吳文斌介紹,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藍田村集中力量治臟治亂,累計投入373萬余元,改善人居環境。該村還建立長效保潔機制,將環境管護網格化,引導村民除陋習、樹新風,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據該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歙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采取“黨政主導、黨員帶頭、干部主抓、農民主體”的推進方式,堅持將環境整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突破口,以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為重點,做到“以清開局、以拆破局、以整提升、以管促效”。自去年以來,全縣完成衛生改廁4467戶,發動黨員、志愿者71770人次,清理積存垃圾雜物5923.28噸,整治亂堆放物品14084處,清理邊溝河渠38.4公里,清理拆除簡易旱廁、破舊豬欄、柴棚等無功能建筑670余處,規整土地面積13400平方米。
文旅融合 鄉村旅游顯活力
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態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歙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整合文旅資源,整集項目資金,整治鄉村環境,打響旅游品牌,多措并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將一個個獨具魅力的美麗鄉村打造成為風景各異的“大花園”。目前,深渡鎮躋身國家“美麗宜居小鎮”,昌溪鄉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全縣鄉村生態旅游涉及19個鄉鎮,生態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一江新安水,萬重枇杷山。5月下旬,深渡鎮綿潭村的枇杷又喜獲豐收,家家門前擺放著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枇杷。“該村是全國五大枇杷產區之一,每年枇杷成熟季節,各地游客絡繹不絕,既可以體驗采摘枇杷的樂趣,又可以游覽美麗的新安江山水畫廊。”深渡鎮工作人員張艷紅告訴記者,今年該鎮圍繞新安江百里畫廊“一核兩線”建設,著重打造省級旅游特色小鎮,做大做強“三潭枇杷”特色產業,并發展以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為主的綜合服務業區。
在該鎮“徽州絲綢文化園”,記者看到30年前的繅絲工廠改建而成蠶桑文化產業博物館,再現了種桑、養蠶、繅絲、織造、成衣等完整的絲綢產業鏈,讓游客近距離接觸“一根絲”帶來的文化韻味。“開園以來,已經接待游客達數十萬人次,現已入選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文旅融合進一步豐富了新安江黃金水岸線的旅游內涵。”文化園負責人凌志華說。
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多年來,歙縣以“品味歙縣·自在鄉村”為載體,以“走農村路、賞農村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品農村味”為特色,舉辦系列鄉村旅游活動,共設“繁花似錦·春滿歙縣”“夏山如碧·活力歙縣”“秋高氣爽·魅力歙縣”“冬暖田園·幸福歙縣”四大板塊,著力打造“春夏秋冬”四季鄉村旅游精品板塊,融合農耕文化、徽文化與鄉村旅游,發掘鄉村資源優勢,宣傳鄉村文化內涵,展示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推動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催生鄉村旅游新業態。
關鍵詞:“畫里鄉村”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