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景忠:破解高職就業難重在協同發力
作者: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顧問 劉景忠
疫情影響經濟,經濟影響就業。今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其中,385萬高職畢業生壓力尤大。近日,高職生就業面臨哪些新挑戰?有沒有辦法破解“就業難”?引起高職院校及社會有關方面的熱議。
挑戰就在眼前,形勢的確嚴峻。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穩就業”居“六穩”之首。而扎實做好“六穩”工作,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由此可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充分做好就業工作已經上升到國家決策層面。同時,綜觀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也不難看出,職業教育正是在不斷迎接挑戰、戰勝困難、改革創新的過程中砥礪前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因此,面對385萬高職生的“就業季”,我們既不能驚慌失措,亂了方寸,也不可掉以輕心。挑戰必然孕育機遇,困難一定催生創新,前提是我們必須有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筆者認為,“破解”就業難題,還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和畢業生正視問題,審時度勢,勇于擔當,積極作為。
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為破解就業難創設良好社會環境。高職就業難,很顯然不僅僅是高職教育問題,而是牽涉到各領域、各層面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高職就業更是處在老問題突出、新困難凸顯的尷尬境地。這就需要政府及時調整政策,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推出更多促就業舉措。比如,不久前,教育部明確提出今年“專升本”擴招32.2萬人。再如,各地相繼出臺新規,為高職畢業生就業提供保障,對高職畢業生留本地就業給予與本科生一視同仁的就業扶持政策等。
企業應該有所擔當,為破解就業難承擔社會責任。不可否認,因受疫情影響,許多企業復工復產遇到諸多實際困難,并由此連帶高職生頂崗實習被拖延,甚至已經簽訂的就業協議被迫取消。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全面推進,企業應該積極吸納高職生頂崗實習及就業。更何況有些企業(如社區、養老行業)因疫情對員工需求還有所增加。對相當一部分企業來說,一方面為國家分憂,招聘高職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就業難的形勢下挑選優秀畢業生,提升員工整體素質,實在是一招“雙贏”的好棋。
高職教育應該瞄準社會需求,更新專業設置,創新發展路徑,拓展服務空間,從培養、輸送人才的源頭破解就業難題。不言而喻,信息智能時代給傳統的企業生產方式和高職專業設置帶來很大沖擊。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將會被智能化取代,一些相關專業也面臨著改造或淘汰的危機。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社會大變局也帶來了社會大發展的新機遇、新需求、新市場。如在疫情期間,一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迅速崛起,成為時代亮點。僅以教育領域為例,受疫情影響,“停課不停學”使得許多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在線教育系統、數字化教學資源、云服務等業態不但沒有受挫,反而得到了迅猛發展;再如當下流行的電商直播、網紅經濟以及5G時代帶來的商機等;所有這些都給高職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和寬廣空間。因此,破解就業難題從根本上來說,需要高職教育順時而動,順勢而為,順機而變,要瞄準未來的市場需求去培養人,要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趨勢,開闊辦學視野,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高職教育真正辦成企業歡迎、社會認可、學生滿意的類型教育。
高職學生應該認清形勢,自立自強,自主發展,德技并修,提升核心就業競爭力。解決高職學生就業難,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莫過于高職生自身有優秀的個人品德,良好的綜合素養,過硬的技術技能,較強的發展后勁,較好的創新精神。多項調研數據顯示,企業不是不需要人,而是招聘不到合適的員工。職校生就業難和企業招聘難的“兩難態勢”一直橫亙在就業市場中。高職生應該結合個人實際情況,適時作出明智選擇,或選擇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有條件的高職生也可以直接開始創業。概言之,高職畢業要么繼續學習,要么及時就業,早一點開始職業生涯。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高職 破解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