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三生農業、耕育田園”促進農業多功能發展
隨著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深入,農業多功能、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特征之一。開拓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土特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是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目標。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成為增加農業經濟收入的新來源。
1、 “新三生”“耕育三生”與耕育田園多功能農業息息相關
“新三生”是在生活、生產與生態“老三生”的基礎上,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再融合再提升。新三生不是對老三生的替代,而是對老三生的兼容和并舉,新三生和老三生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共同組成“大三生”(耕育三生)的“三生創融”。
耕育三生從定義到內涵和外延分成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以“三”為軸線延伸出三個主題,在以“三”為橫線拓展三分主題。每個分主題都有獨立概念,共同融合組成“大三生”的大家庭。
第一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創立發展的3個階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紀(新世紀)前,借助于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經“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礎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 世紀“老三生”,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新世紀”,倡導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共贏”。3、新時代“新三生”,是現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
第二個層面,是三生理念與耕育融合的3個階段:1、耕育田園、耕育農法、耕育康養(健康與素養)。2、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倫德(倫理道德)。3、耕育農業、耕育美膳、耕育足跡(大足跡);
第三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的擴展和延伸3個發展階段:1、生態食材、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2、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3、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
2、 “三生農業”是農業多功能農業的基礎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融合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新三生”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大三生”是新三生和老三生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共同組成的“耕育三生”。
“三生農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0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更新是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托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耕育三生基礎上的新“三生農業”。
3、 三生農業與耕育理念融合,延伸農文康旅多功能發展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從農耕時代進化到耕讀、耕莘時代,再融合近代生態理念、現代科技后進化到了目前的耕育時代。耕育的育是保育、復育、育人。耕育體系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三生農業”是新、老、原三個“三生”的農業產業融合、跨界融合,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也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的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拓展和延伸,促進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4、 三生農業與耕育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農業的作用就是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事實上,實際上農業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產品特性,應該在市場體現出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升級,在滿足人類基本食物生產功能基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農業具有多功能性,這種多功能性主要是指農業與農村也可以成為城市的康養基地,成為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消費場所,也可以成為城市養老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業功能由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農業同時具備多項功能的特性。
農業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休閑、體驗、教育、文化、康養。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引導下,農業多功能性的開發逐漸擴大,實現農業多元化、農業多功能性,逐漸成為傳統農業改造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點。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們將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質量作為全球環境保護、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認為農業生態系統而是生產食品、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多功能實體。
聯合國《21世紀議程》,提出基于農業多功能特性考慮上的農業政策、規劃和綜合計劃。199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國際農業和土地多功能特性會議上也指出:所有人類活動均具有多功能性,即除了履行其基本職能外,還可以滿足社會的多種需要和價值。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大量城市居民聚居在遠離田園和自然,長期處于快節奏的生存壓力,普遍懷有回歸自然、緩解壓力的欲求。農業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經濟活動,而且農業形成的田園景觀具有很高的美感度。通過觀光或直接參與農業活動,人們不僅可以得到休閑,還可以獲取審美和教育的效果。在得到身心健康的同時,建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幾個世紀以來,跟自然有關的人類活動,如園藝和農耕,一直被世界各地用來治療撫慰心理健康,“自然”的藥方可以治療抑郁和焦慮癥。當我們看到動植物不懼嚴冬酷夏頑強的生命力,那種四季輪回的節奏和再生重生的力量可以給人們帶來生命的希望,大自然對人類的這種魔力具有神奇力量,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焦慮,消除生活的壓力。當你看著綠水青山、藍天白云都能讓你暫時從不斷壓力中解脫,而照料一顆植物和一個動物的成長可以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撫育能力,看到動植物茁壯成長時就能帶給我們一種成就感,這對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尤其顯著。
5、 三生農業與耕育田園理念內涵豐富
耕育代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從農耕時代進化到耕讀、耕莘時代,再融合近代生態理念、現代科技后進化到目前的耕育時代。耕育的育是保育、復育、育人、療育(愈)、化育。耕育體系在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耕育面對經濟和社會層面上農林牧副漁、生態環境、康養文教、餐飲食品等相關方面,追求傳承和創新。耕育療法、耕育心理學從建立新型人與天地和社會關系,通過耕育田園培養國民健康素養。建立生態飲食食療、耕育自然療法、耕育心理療法;療育身體、療育心靈,最終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
人類是從大自然進化過來的智能動物,天生帶有自然情節和綠色生態基因,人類的心靈深處都不由自主的向往大自然。人類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破壞了一部分自然,也改造利用了一部分自然。在破壞和改造利用的過程中,從刀耕火種過渡到農耕的穩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續利用的農耕土地稱之為田園。田園配套了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耕育康養組合成了耕育田園。
在人類歷史中經歷了很長的農業文明時期。通過與自然長期協調發展、適應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人類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農業系統。正是由于這些豐富多樣的農業活動方式,在許多地方產生了具有多樣性價值的獨特景觀,是人類文化的有形遺產。
6、 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已經發布實施
據了解,2019年5月19日,在“中國美食地標保護暨全國餐飲地名庫建設”大會上,發布了《生態農業莊園(園區)》團體標準。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和此前發布的生態農產品(生態食材)團體標準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作為第一起草人,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專家孫建主要主持參與,由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中咨國業規劃設計中心、貴州省有機農業學會等單位共同起草和發布實施的。
7、 三生農業田園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生農業”面對經濟和社會層面上農林牧副漁、生態環境、康養文教、餐飲食品等相關方面,追求傳承和創新。從建立新型人與天地和社會關系,通過耕育田園培養國民生態健康素養。建立生態飲食食療、耕育自然療法、療育身體、療育心靈,最終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生物農業與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結合,推動微生物肥料和中醫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化肥替代活動,生產更多的生態食材和生態原產地農產品,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
人類與生俱來具有與大自然情感聯系的本能,耕育心理學將中華傳統中醫系統論、整體觀、辯證觀的原則引入心理學的領域,促成心理研究方法。田園主義和生態志愿者健康理念,可以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有利于情緒健康、意義深遠。
在目前唯技術路線膨脹、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傳統發展模式飽受指責的背景下。耕育田園對當代生態危機有糾偏作用,按照中醫思維去觀察現實事物和解釋現實世界,看待“天地人和”的關系。田園是人與自然發展情感的紐帶。田園生活會幫助人類身心和諧、心理平衡,通過觀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周而復始,回歸田園、擁抱大自然可以減輕壓力,恢復意識,降低焦慮心理狀態。
生態志愿者強調人與自然整體的和諧、平等的發展,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員,在大自然中是平等成員,只能合理的利用自然,不能駕馭自然,無節制的對自然索取。我們是大自然的觀察者、踐行者,人類與自然不能分離,我們要重建天地人的自然關系,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關系。
8、 三生農業田園體驗激發勞育潛能、促進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田園體驗是耕育體驗的載體,反思人類的生產、生活、生存發展過程,系統思考和建構耕育新體系。體驗是人們以一種方式來度過一段時期,并從中獲得過程中形成可記憶片段。體驗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王陽明等古圣先賢,教育必須與勞育、體驗結合。以行求知,在體驗中學習。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都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勞育理念,通過體驗場地營造體驗活動,激發生命潛能、陶養健全人格、體驗人生幸福和人生樂趣。青少年兒童田園體驗,有助于心理需求和健康成長,以田園勞作活動為載體,用作物、動物的生長過程,促進學生在與自然和諧、心情舒暢的環境下生長、發展,提升倫理道德和健康素養。將課堂融入大自然、田園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義的地方,促進書本與田園實踐深度融合,為他們強身健體和未來更好地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田園體驗具有生態教育價值,也是勞育、美育的載體,在田園體驗現場,時時處處人人全息沉浸、感動生命,倡導生態多樣性。田園體驗教育實踐倡導順應學生天性,通過關注土壤、水分、溫度等是否適宜,作物播種、成長、豐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生命成長意念。在智能健全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其他相關身心素養、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質的培養。(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