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王 婷:將分配制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高度的重大意義
作者: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王 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并列,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這既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深化發展,又表明了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目標和方向。
凸顯社會主義生產與分配的辯證統一關系
一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指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基本經濟制度包含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分配形式和人們在生產與分配中的相互關系。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強調了基本經濟制度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部分。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將分配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囊括進來,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概括更加全面和完整,同時也更加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深刻地分析了生產和分配的關系,指出“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就對象而言,分配的對象只能是生產的成果;而就分配的形式而言,勞動者參與分配的形式是由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分配表現為產品分配,也表現為生產資料的分配,即生產工具、原材料等的分配和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因而分配也表現出先于生產且決定生產的一面。但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中,服從特定生產關系,決定生產的結構。可見,生產與分配是辯證統一的,二者不能被割裂開來進行討論。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由“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所決定的,二者相輔相成。在基本經濟制度框架之下,效率和公平是有機統一的,只有提高生產效率將蛋糕不斷做大才能在分配環節有更多蛋糕可分,而只有合理的分配才能保障再生產更高效地進行,不發生兩極分化和生產過剩危機。
將分配制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使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概括更加完整全面,同時也凸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辯證統一,強調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對堅持和鞏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為在新時代更好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方向。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制度的內涵更加明確
自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來,對這一制度內涵的闡述是清晰明確的。通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國有經濟在保證一定量的基礎上的質的優勢。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進一步闡明了堅持和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途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列起來,使得分配制度的內涵和實現機制都更加明確。
從分配關系上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決定的。這種分配制度表明,當前我國的分配關系中既有通過按勞分配實現的社會主義的分配關系,也有通過按要素分配實現的與生產資料私有制對應的分配關系。按勞分配是起主導作用的分配關系,體現著社會主義分配關系中對勞動的重視和對勞動者的保護。
從分配制度上看,按勞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公有制成分。公有制經濟中應建立起平等的勞動關系,設計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公有資本占主導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按勞分配應當是勞動者獲得收入的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憑借勞動要素所有權參與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企業應注重保護勞動者權益,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占比。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需通過要素市場進行評價,按照市場價格決定要素報酬。
從實現機制上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需要通過市場實現,按勞分配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上也通過市場得以體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還具有商品貨幣形式,用于按勞分配的對象是企業在市場上銷售產品獲得的收益,勞動者以貨幣形式獲得工資,再到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商品。按要素分配同樣要通過各類要素市場來匹配要素供求,衡量要素價格。這就使得按勞分配的勞動所得和按要素分配的勞動要素所得,取得了在勞動力市場上進行比較并相互影響的機會。因為,無論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都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與勞動力的結合,不同企業提供的工資和福利水平將成為勞動者選擇企業的主要參考,工資和福利待遇高的企業更容易吸引優秀勞動者,占據競爭優勢。
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的根本特征。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全新概括,為我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也明確了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閾中,共同富裕是在社會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公平,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達到一定高度并不斷提升,使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能夠得到滿足,達到富裕的水平,并且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二是在全社會范圍內不會產生過大的收入差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使不同社會成員的富裕程度都得到相似程度的提高。共同富裕既要求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又要求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是生產和分配的良性循環和有機統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科學的制度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中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關系的矛盾,使生產關系能夠更好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并且保障社會生產向著更好滿足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數量充足、品類結構協調的物質基礎。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避免了兩極分化的出現,保障了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和勞動報酬的規模,全體勞動者都能夠從經濟發展中獲益,富裕程度不斷提高。
將分配制度列入基本經濟制度范疇,使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更加清晰。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聯系生產關系,以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調整分配關系,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避免初次分配過程中出現資本和勞動間的過大收入差距,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占比,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收入合理化,不斷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使我國的收入結構逐漸趨向橄欖形。我國的共同富裕道路必須是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道路。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經濟制度 基本經濟 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