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長安:多措并舉增強高校創新能力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李長安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方式由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時期。高校不僅是高層次人才培養主要場所,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西方某些國家動輒揮舞技術封鎖大棒的情況下,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激發高校的科研活力,是鞏固和完善我國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抵御技術壁壘的重要途徑。
從機制上來說,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科技創新的參與者。高校擁有大量具有高學歷的教學科研人員,是我國科技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據科技部統計,目前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利申請量占國內專利申請總數的近20%。在新技術新發明中,高校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發布《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布局最多的國家,數量上已經略微領先美國和日本。另一方面是作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者。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大批高素質人才進入勞動力市場,大大提高了我國勞動力隊伍的整體素質,涌現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工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但是,客觀地說,高校在科技創新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難,阻礙了創新潛能的充分發揮。這主要表現在:其一,科研評價機制出現偏差,高校對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評價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重論文、輕成果”“重立項申請、輕成果轉化”等現象依然存在;其二,創新成果權屬不明晰,科研人員權益得不到保障;其三,創新目的異化,創新成果與市場需求不對接,不少成果只是為了評職稱、爭榮譽,缺乏市場轉化動力;其四,成果轉化服務機制不健全,缺少熟悉專業、市場、法務等方面的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有效機制,難以有效參與市場競爭,不能很好地為技術轉移提供服務。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破除各種影響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障礙,找準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實施突破。近些年來,為了強化高校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地位,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性的措施,從而構建起一套較為完整的高??萍紕撔轮С中哉唧w系。成立部級領導和協調機制,發揮“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的積極作用,協調解決科技成果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指導有關地方、高校開展工作。
此外,要改變高校成果評價機制,打破“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五唯”評價標準。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區分研究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的屬性,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對大多數應用學科應強調成果的轉化和市場應用程度。
努力提高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分配比例,切實保障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人員能夠獲得實在收益,激勵和促進科研人員持續不斷地創新成果并向生產力轉化。大力改革經費管理和報銷機制,主動為科研人員“減負”,把他們從煩瑣的日常報銷中解放出來。同時,要重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打造成果轉化的服務平臺。要促進企業和高校的緊密合作,鼓勵高??萍假Y源的開放,為企業提供技術的研發服務、檢測、試驗、咨詢等一系列活動,來推動技術創新領域成果的落地轉化。同時還要加強技術市場的建設,培育一支既懂產業又懂科研的專門從事轉化服務的隊伍,構建起符合高校特點的技術轉化和服務平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高校 創新 轉化 成果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