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走出醫學的困惑

———有關系統醫學理論的思考

2019年09月25日 09:20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C2019-09-25zx601_P_1_391_554_983_1344

編者按:

在日前舉辦的“WFNS2019”全球特別大會上,大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凌鋒教授做了題為《走出醫學的困惑》的報告,其中著重講到對醫學的反思——如何不過度治療,如何更好地激發患者身體的自愈力。這對于患者或醫生,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為此我們整理編發此文。

我做神經外科醫生已經40多年,還總是被一個問題所困擾:我們對疾病的干預度到底如何把握?怎么能避免不過度干預?

17年前我接診了一個病人,這個病人影響了我17年,而且影響還在繼續。這是一個在國外遭遇車禍的媒體人,同行的兩位同伴當場去世,剩下她多臟器損傷,深度昏迷,生死不定。事發后5天我被中國大使館請去了該國,希望能為挽救這位年輕的中國姑娘盡一份力。當時這個病人已經做了必要的外科處理。我們的外國同事做得很棒,所有的措施都是得當的,但就是缺乏對患者生還的希望。在治與不治兩難時,為尊重家屬要求我把病人帶回了中國。

幾個月后,病人蘇醒了,愈后還不錯,一年后又重返崗位繼續工作。我們知道,放眼全世界,這樣的病例并不少見。然而在中國,由于這件事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大家都在問一個同樣的問題:我用了什么辦法使病人蘇醒康復的呢?

讓患者自己醒來

我知道大眾心里都有一個傳奇情結,但是我沒有辦法滿足大家的好奇,因為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盡量保持病人的各項指標不發生偏離,然后靜等著病人的蘇醒。我當時的回答是:她自己醒的。這個回答沒能滿足大眾的期望,但我想不出更好的回答。

后來我結識了一位中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系統的哲學》一書對中國思想界影響很大。我們之間有一段對話:

哲學家:你當時治這個病人時怎么想的?

我:就是維持好病人的整體穩定,盡量不過多干預。

哲學家:有理論依據嗎?

我:按眾所周知的希波克拉底所謂“人體自愈能力”來理解。

哲學家:“人體自愈能力”是什么呢?

我:按西方的“四體液學說”和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自愈力”是自動趨于平衡的傾向。現代醫學在笛卡爾的機械論構架下,都需要嚴格的科學實驗,但它無法解釋自愈力。

哲學家:系統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這個談話發生在2004年,之后的15年里我們一直沒有中斷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成員也在擴大。成果就是《系統醫學原理》這本書。

系統醫學源于如下觀點:

首先是貝爾納在其不朽之作《實驗醫學研究導論》中,想象人應該是一個細胞的集合體,只有內環境的穩定才能保證細胞集合體的生存。“人的生存依賴于內環境的穩定”這個概念,就這樣由貝爾納第一次提了出來。

坎農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猜想,在《軀體的智慧》一書中,他認為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必會依賴一套智慧機制,在維系生命的條件發生變化時給予及時的糾正以保持穩態。坎農當時并不清楚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機制,但他相信一定存在,而且智慧。

找出這種機制的是諾伯特·維納。通過研究,他在其著作《控制論———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中提出,坎農所說的這種“智慧”機制其實就是眾所周知的“負反饋”。1972年,法國的數學家托姆發表了他的名作《結構穩定性和形態形成學》,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系統結構的穩定性。簡單地說,就是有一套能保證“負反饋”這個機制穩定的更高層級的機制。

基于穩態維持和結構穩定性,我們15年的研究發現并證明,系統穩態的維持,除了“負反饋系統”這個模型,還可以是“自耦合系統”。我們還證明,負反饋系統是自耦合系統的一種特殊情況。據此,我們就可以簡單地勾勒出一個系統醫學的輪廓———在系統醫學理論里,細胞不是最小的單位,而是自耦合系統維持的穩態。這樣,“身體的自愈力”就得到了清晰的表述,即身體自發糾正和限制穩態偏移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數學和哲學推導,我們得到了《系統醫學原理》這本書。

探索人體奧秘的另一扇窗戶

愛因斯坦剛提出相對論時,能讀懂者甚寥。還有很多人質疑:牛頓經典物理學下,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已經很清晰了,相對論的意義何在?

但正如牛頓的經典物理在某些情況下不適用一樣,現代醫學雖然創造了很多治療奇跡,但在復雜問題的解決上仍顯得乏力。系統醫學的意圖便是彌補這種不足。

這套新的理論同時有著科學和哲學意義。

舉一個例子:大家是否想過為什么一個超復雜系統在受到擾動時不容易崩潰呢?用眾人習慣的思維去分析得不到滿意答案,但在系統論中卻是一個淺顯的道理:就是系統之間有隔離。這種隔離有效地衰減了干擾的影響,保證了系統的整體穩定,使生命系統在受到擾動時不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崩塌。再回頭看看我們所熟知的各項生理指標,它不僅代表了每個系統的功能狀態,而且其中的生理平臺也證明了系統之間確有有效的隔離存在。生理平臺的寬窄還代表了系統抗擾動能力的強弱,平臺寬,說明抗擾動能力的強弱;平臺窄,說明抗擾動能力弱。我們已經在理論上證明,利用連續監測數據,這種平臺是可以求出來的,這樣我們就能給出關于病人系統抗擾動能力的個體化評價,并用此來指導我們制定醫療方案。

哲學上的例子是,系統醫學清晰地回答了什么是疾病,也就同時回答了哪些異常不需要治療。生命系統如果能穩定在最佳的生理值范圍就叫正常;偏離了最佳的生理范圍并會引起全身穩態失衡時就叫疾病,結構穩定性如果崩潰就意味著死亡。但偏離并不意味著就需要干預,因為機體“身體自愈力”會進行自我修復,避免某個指標的偏離引起全身穩態崩潰。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生命現象雖然復雜,卻可以在宏觀上進行很簡單的描述。總之,系統醫學為我們探索人體的奧秘開了另一扇窗戶,給經典醫學思維無能為力的復雜現象增加了一種解釋。

從直覺走向科學

我們研究系統醫學有三個直觀的出發點:疾病分為普遍性的和個別性的,好的醫療應該是個性化的;治療是一個逐漸逼近理想目標的過程,不能簡單地化約成一次性的精準治療;醫學是通過治病達到救人的藝術,所以必須是科學和人文的結合。因為缺乏科學的醫療是愚昧的,缺乏人文的醫療是冰冷的。

其實我們很多醫生平時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系統醫學的原理在做日常的治療決策,只是沒有理論化而已。當我們主動用系統醫學原理去思考,在處理重癥病人時,在處理復雜的疾病時,就會多一些預判和自信,更好地把握干預度。

如果今天還有人問我那個病人是怎么醒的,我也許還會那么說:是她自己醒的,她是在自身自愈能力的作用下蘇醒了,醫生們只是為這種自愈能力的發揮創造條件。因為意識是人的整體表達,不可還原到任何一個孤立的子系統上,我們醫生使病人的內環境趨于穩定,自身的各個系統都能發揮其自愈能力,如果沒有組織結構的破壞,病人的意識就有可能恢復。我曾經靠直覺判斷這個病人擁有足夠強的自愈能力,系統醫學誕生后,我相信未來的醫學能將這種自愈能力的強弱量化,而不需要再依靠醫生的直覺去評估。

目前,系統醫學理論還處在初探階段,還有待不斷完善和證明。全新醫學理論的搭建工作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和我們一起,共同為我們傾注畢生心血的醫學大廈添一塊磚,加一片瓦。

(凌鋒: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


編輯:劉暢

關鍵詞:系統 醫學 病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成人字幕 | 制服丝袜久久国产 | 中文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 日本嫩草影院久久久精品 |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 最新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