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為本不是一句空話
人民政協網6月24日電 (記者 孫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性更加凸顯。6月17日至18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小組會上,委員們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展開討論,建言獻策。其中,“人才為本,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關鍵在人才”成為共識。
政策已出落實為重
“從《中國制造2025》到《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再到《職業教育法》。激發制造業人才活力,中央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當下,關鍵在落實。”談到制造業人才培養,多位委員把著力點放在了行動上。
在陳榮書常委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已連續出臺了多項改革措施,在推動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社會環境、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在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地,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
而落實落地還需要多方合力。“我在天津市和陜西省針對制造業發展進行調研時發現,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央頂層設計有了,但地方對制造業發展的整體配套規劃還不夠,特別是缺乏對制造業亟須人才培養、選拔、使用的規劃。”王偉光常委認為,各地方應加緊按照國家制造業產業布局,考慮整個產業體系的需求,做好各類人才的配套規劃。
做好規劃,還需要懂的人去精準落實。“我們應重視懂經濟、懂制造業政府部門專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樣對落實中央政策,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解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可以有重點地進行布局。”鄭永飛常委說。
積極性有了還需要聯動性。“有關部門在人才培養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出臺了很多很好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不過我們也發現各部門政策之間還缺乏一定的聯動性。比如,教育部要求高校每年發布就業情況報告、教育質量報告、辦學情況報告,但這些報告由不同司局提出,指標體系不能很好銜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辦學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人才走向與國家戰略和地方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教育部可以對各部門已有的各種數據庫進行關聯度分析,挖掘數據,發現規律,以便從根本上解決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割裂。”呂忠梅常委說。
過剩和短缺并存人才結構亟待優化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制造業人才隊伍。而隨著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人才結構短板開始呈現。
委員們認為,這個短板主要體現在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過剩體現在傳統產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轉崗轉業任務艱巨;短缺體現在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基礎制造、先進制造技術人才不足。這已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桎梏。
“我們應抓住當前對制造業工人短缺的難得共識,加快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身份轉換。”葛紅林常委認為,可以將達到技術水平的工人作為制造業人才引進,為其辦理落戶,納入住房保障;從央企國企做起,放寬用工編制,取消“一企二制”,從管編制向管效益轉變,鼓勵農民工通過掌握技能來改變身份。
裝備制造業的芯片,就相當于人的心臟。心臟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而要加快在諸如芯等核心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沒有高科技領軍人才就是空談。這一點對于熟悉軍工制造企業的吳剛常委來說,深諳此道。“我們應著力抓好重點人才培養,加大工程型領軍人才、系統性科研人才、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人才培養,加大人力資本投入,這對我國制造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吳剛常委說。
而相對于高科技領軍人才,技能人才短缺也不容小覷。“我國90%以上的小微企業基本沒有持證上崗的技術工人。傳統制造業優勢漸失,一方面企業面臨招工難,另一方面僅靠流水工人作業,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優勢也將不在。”賈楠常委一番話道出了現狀。
那么,問題如何解?劉曉莊常委認為,應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同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工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待遇,加大對技能人才的稅收優惠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涌現。
青年強則國強,青年立則國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道上也需要青年人才的助力。在徐曉看來,在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制造業強國進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也是突出短板。“應著力轉變人才觀念,引導全社會扭轉就業和用人中的職業偏差,形成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同時加強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激勵,并通過搭建組織平臺,通過建立技能人才協會等,為青年高技能人才搭建更多實踐交流學習平臺。
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委員們認為,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已是當務之急。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制造業 發展 高質量 人才資源 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