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張學文:在中醫的“不歸路”上俯首深耕
由于出身中醫世家,似乎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人生就被劃定在這個圈子里。1949年,張學文考上中學,同年,在父親的堅持下,張學文棄學從醫,走上了中醫這條“不歸路”,至今已經整整70年。近日,本報記者對首屆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進行了專訪,現將采訪實錄整理刊發,讓我們通過張老的講述,一起回望我國中醫藥事業步穩蹄疾的70年。
記者:1949年,新中國成立,您當時在做什么?
張學文:這一年,正趕上我在陜西省漢中市一中讀中學。那時候,每次都是背著行李、背著饃饃走50里路去上學。因為我的兩個哥哥都在外面當教師,所以身為中醫的父親堅持讓我繼承家業,也因此中學讀了不到1年的時間,就回家跟著父親正式學醫了。
記者:建國之前我國中醫發展狀況如何?建國之后有明顯變化嗎?
張學文:建國之前,整個漢中市沒有一家公立的中醫院,都是中醫診所,這類中醫診所都是幾個人商量著湊起來開的,我們家開的叫武鄉鎮第二聯合中醫診所,在漢中市漢臺區。
而且,建國之前管理不規范,開設中醫診所沒有任何審批手續,任何人想開都能開。但是建國后管理逐漸規范,有了相關的規定,凡是沒有通過處方權考試的都沒有資格看病開藥,考試過了之后才有資格開處方。
我是1953年參加的處方權考試。當時和我同一批考試的有50多個人,我是年齡最小的。這次考試之后,我拿到了處方權。此后的3年,我一直跟著父親在家里的診所行醫。
1956年,政府組織開展漢中專區中醫進修班。層層上報后,我獲得了這次機會,用了一年時間,系統學習了《內徑》《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
記者:那您是什么時候到陜西中醫學院(陜西中醫藥大學的前身)讀書的呢?有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張學文:陜西中醫學院的前身是1952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批準成立的西北中醫進修學校,是新中國誕生后,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保障人民健康而成立的。1953年移交給陜西省衛生廳管理,同時改名為陜西省中醫進修學校。我是1958年5月正式到陜西省中醫進修學校上學的,1959年5月畢業。
那時候得先坐火車到寶雞,然后再倒車到西安,交通非常不便。因此,我非常珍惜當時的學習機會。
當時我們上學的地點就在老衛生廳后邊,只有4間房子,這就算是個學校了。我自己感覺基礎比較差,所以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隔壁的蓮湖公園扯開嗓子背書去了,那個時候背了很多古典的東西,《金匱要略》《傷寒論》等等都是那個時候背的。
記者:畢業之后就留校了?
張學文:是的。1959年5月畢業時,我是不愿意留校的,我想要回漢中去。因為當時人才短缺,漢中那邊的政府領導想讓我回家鄉去協助辦衛校,給當地培養學生。我想為家鄉做一點事情,就想著要回去。
但是當時學院又不愿意放我回去,希望我能留在學校繼續做貢獻。后來經過深思熟慮,我想著漢中畢竟只是一個市,我回到漢中,服務的只不過是漢中一個市的人。而留在母校,面對的是全省,這樣可以為整個陜西省培養人才,為人民服務的范圍更大一些,于是就下定決心留校了。
記者:留校工作之后有沒有再參加學習或培訓呢?
張學文:留校之后沒多久,國家衛生部舉辦“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當時在全國4個地方設了點,學院派我去了南京,我便開始跟著南京溫病教研室主任孟澍江老師學習。南京的中醫發展水平比陜西強,而孟澍江老師在傳播溫病研究方面也是首屈一指,我在南京跟著他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在南京學習的時候,正巧趕上國家衛生部要求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編寫《溫病學》教材,因為他們人手不夠,我就加入到了教材編寫的隊伍之中。原本計劃3個月的學習時間,延長到了8個月。教材編寫完成之后才又回到了陜西中醫學院。
記者:重新回到學校之后,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張學文:回來之后,我就一直留在學校從事醫教研工作。雖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瘟病,但是因為那個時候學校比較小,人才也非常短缺,師資力量薄弱,所以哪里缺人我就去哪,也因此,當時沒有哪個科室我沒去過的,也沒有哪門課程是我沒教過的。
我一開始搞溫病研究,后來研究中風治療,當時針對中風研制出了一種藥,叫做通脈舒絡液,專門治療中風。后來這個藥通過了省上的鑒定,成為了陜西省第一個由純中藥制成的靜脈注射液。當時我們治療中風患者全部用的都是西藥,但是這個藥研制成功之后,就都改用這個藥了。
那時候陜西中醫學院還沒有附屬醫院,只有一個校醫院。但這個校醫院是面向社會的,經常會有學校外面的人來看病,所以當時搞臨床都是在這個地方,一周上3次班,一次半天。
除了這些,還要經常下鄉去看病,去做疫情預防的宣傳科普。當時人才匱乏,我經常被派往省內外各地講學、義診、急救等。
記得有一次,咸陽市興平縣發生了出血熱的疫情,省上派出的第一批醫療隊去了兩個月收效不大,便又讓陜西中醫學院組織第二批醫療隊。當時因為是傳染病,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學院讓我帶隊去興平,我沒想太多便答應了。到了興平,發現當地醫療設備簡陋,有很多25歲左右的年輕人性命危在旦夕。我們團隊采用了中醫療法,用清熱解毒法防治流行病。在用藥上,我們使用了生石膏而不是煅石膏,且用量大,并煎熬至少30分鐘以上。總的來說就是用藥穩、認病準、藥量狠。很快,這里的疫情得到了控制。
記者: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是什么時候建立的?
張學文:最早我們沒有附屬醫院,這也就意味著沒有臨床基地,所以建立附屬醫院也是當務之急。
附屬醫院的前身是1941年創建的陜西省咸陽縣公立衛生院,1961年時叫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1961年5月,經過陜西省人民政府和陜西省衛生廳批準,將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移交給學校作為教學醫院,并命名為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從此,我們才有了自己的臨床基地。
記者:印象中,您好像始終沒有脫離過臨床一線。
張學文:完全沒有。1981年,我被任命為陜西中醫學院副院長,1983~1987年擔任陜西中醫學院院長。我的思想上是有考慮的,我認為治病救人最重要,任何情況下,即便官當得再多再大,也不能脫離臨床。
記得當院長的時候,省上定期開會,而且要求必須參加。有一次剛好跟我去校醫院的時間發生了沖突,我沒有去開會,還被領導點名批評了。
記者:從您自身的經歷來看,您如何看待當今我國中醫發展態勢?
張學文:以前和現在,那絕對是天壤之別。從中醫上來講,現在中醫機構比以前多了很多,學習中醫、從事中醫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最重要的是現在中醫發展水平提升了許多。
就拿我們學校來說,最早就只有4間房子,師生都極其緊缺。但現在我們已經發展成了一個下設14個教學單位、2所直屬附屬醫院及陜西中醫藥大學制藥廠和陜西醫史博物館的一所醫理工文管協調發展的大學。
就在前不久,我們學校晉升為陜西省一本招生院校,我的學生,陜西省名中醫、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主任閆詠梅牽頭完成的教學成果《中醫研究生“院校+分層師承”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獲得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在我們學校是歷史性的突破。還有我們學校副校長、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唐志書作為第二完成人參與完成的項目《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循環利用模式與適宜技術體系創建及其推廣應用》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在我們學校也是重大的突破。
這些雖然是我們學校的變化,但是充分折射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大發展和大變化。
國家現在非常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并完善中醫藥體系。從國家到地方,從省到農村已經開始狠狠抓基層中醫藥建設,重視疾病預防。我覺得現在中醫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而是世界的了。中醫在美國的發展就很明顯,以前只有加州有中醫,其他地方都沒有,現在已經發展到49個州都有開設中醫館了,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張學文簡介:教授、主任醫師,陜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指導老師,首屆國醫大師。我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中醫急癥、中醫腦病、溫病學、疑難病、活血化瘀等諸多領域均有所研究,對“毒瘀交夾”“水瘀交夾”“痰瘀交夾”“氣瘀交夾”“顱腦水瘀”等病機理論的認識頗多創新,自成體系。他的成就和事跡分別被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美國《世界名人大辭典》《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以及《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中國當代名人大典》《當代世界傳統醫學杰出人物》等書中。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中醫 張學文 學校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