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超九成孩子在學校憋大便”這個調查有意義
近日,就孩子在學校會不會憋大便的問題,媒體記者在杭州不同城區的3所小學及4所幼兒園,做了入班調查,調查人數超過200人,年齡段在3歲至8歲,發現從未在學校拉過大便的小朋友有53人,男女比例約1∶1,其中有憋大便習慣的小朋友超出90%。一家教育微信公眾號就此進行的隨機調查也發現,憋大便現象在低年齡段的孩子身上比較普遍。(12月27日《錢江晚報》)
或許有人覺得,拉屎拉尿純粹是人的本能,孩子想憋就憋,憋不住了自然就會去解決,媒體鄭重其事地關注這樣一樁小事,有點兒無聊。
這件“無聊”的小事,偏偏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很多過來人紛紛發出“我小時候就是這樣”“我的孩子就是這樣”之類的感慨,認為這個調查很有溫度,小事不小,事關孩子身心健康,希望更多學校和老師能關注此事,讓孩子有個更美好的童年。
不及時排便容易導致大便干燥,經常如此這樣容易便秘,肛門出血。排便不暢、肚子鼓脹,還會肇致胃口差,嚴重影響身體發育。糞便長期滯留于腸道,將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的會出現臉色蠟黃,平時精神難以集中等癥狀……正因為憋大便有諸多危害,所以絕不能等閑視之。
一項生理本能,何以竟然成了問題?根據調查,有“不愛排隊”“愛干凈”“害羞”等不下十種原因。歸結起來,無非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的如廁環境與家里相差很大;二是孩子本身的飲食習慣以及害羞等問題;三是老師和家長缺乏相應引導,甚至有部分老師為了省事人為要求孩子回家拉大便。
因此,看似簡單的一樁小事,解決起來卻殊為不易,需綜合施策。除了家長要加強教育引導之外,學校更應該積極有為。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小廁所”體現“大情懷”,學校要盡可能改善學生的如廁環境,衛生、隱私、數量等都需要充分考量。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廁所可以看出一所學校的辦學和管理水平。小小廁所,不僅關系到師生的生活品質,更是映照一所校園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是校園文化的最好體現。
除了改善硬件之外,學校的“廁所革命”更應該體現在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上。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一些學校和老師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不乏有“嚴格”要求的老師,總覺得拉屎拉尿應該速戰速決,不能影響學習時間,導致不少孩子為了“節省”時間不得不憋著。幼兒園的孩子,因為便后需要老師幫忙善后,就有家長反映有的老師為了避免“麻煩”,私下命令小朋友不能在學校大便,小朋友只好在學校憋著回家再拉。
勿以善小而不為,對于小朋友憋大便這樁普遍存在的“小事”,學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入學之初,就應該開展相關教育引導,也可以通過專題班會活動等予以貫徹落實。關愛孩子,請從解決孩子拉便便這樣的小事做起,而這或許正是學校“廁所革命”的深刻內涵。
編輯:趙彥
關鍵詞:孩子 學校憋大便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