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參與市場化債轉股 多家險企欲飲“頭啖湯”
“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鼓勵相關機構參與市場化債轉股的通知》,鼓勵保險機構設立專門實施機構從事市場化債轉股。這給保險資金深度參與不良資產處置具有指引作用。目前,已有一些機構或部門開始進行前期的研究準備工作。”20日,多位險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不過,也有一些中小型保險公司對記者透露,由于險企自身能力受限,或會“按兵不動”,目前仍是謹慎觀望,有待相關政策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明確后再謀動作。
增量資金加速推進債轉股
債轉股是保險機構參與不良資產處置的重要方式,在這方面,保險資金具有期限匹配的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保險機構(尤其是壽險公司)的負債期限較長,與不良資產處置業務周期較長的特點較為匹配,壽險資金可以成為不良資產處置市場中的重要資金提供方。同時,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的跨周期特征也有利于緩解長期保險資金的配置壓力,有利于保險資金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通知在此前發布的政策基礎上明確了兩個“進一步”。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助理總經理李茜指出,一是進一步明確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設立專門實施機構從事市場化債轉股;二是明確允許保險機構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這一亮點對于保險機構參與市場化債轉股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李茜認為,首先,為債轉股市場帶來優質的增量資金。原來債轉股市場的主力軍為商業銀行,市場活躍度不高。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設立專門實施機構從事市場化債轉股,意味著以商業銀行為主力軍的債轉股實施隊伍進一步擴容,為債轉股市場帶來優質的增量資金。
其次,進一步降低企業杠桿和防范金融風險。相較保險資管,私募股權基金的主動管理能力更強,在后續的股權運作、管理中也更為靈活,有利于提升保險機構參與市場化債轉股的積極性,對降低企業杠桿和防范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部分保險機構著手準備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目前參與債轉股項目的保險機構有中國人壽與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其中,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實施了川氣東送公司、陜煤集團、中國重工、中國華能和黃河基金等5單債轉股項目,總規模為500億元。
對于接下來保險機構參與不良資產處置的方式,李茜預計,部分大型保險機構可能率先設立專門實施機構或設立私募股權基金介入市場化債轉股;中小保險機構經驗和能力有限,更多的是通過購買債轉股相關的證券化產品和投資以債轉股項目為投資標的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這些間接的方式參與。
一位中小型保險機構負責人透露,目前可能主要是以成立資產投資公司或參與資產管理產品等形式參與到債轉股中,后續隨著交易案例的不斷豐富,可能會在資金規模、參與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不過,相較于不良資產管理機構、銀行和信托等機構,保險機構對債轉股企業的經營和公司治理經驗缺乏,對‘僵尸企業’甄別能力有限。基于保險機構一向穩健的特性,其參與市場化債轉股前期會相對謹慎。”李茜稱。
相關人士稱,以往保險機構投資一些創新型產品,在結構化設計和制度安排上已積累了一部分經驗,這對于后續參與債轉股項目有推動作用。
相關政策需進一步完善
整體來看,保險機構對于債轉股非常審慎。多位保險機構負責人呼吁,下一步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同時,險企要高度重視風險控制,提升投資能力。
從目前看,保險機構進一步參與債轉股仍面臨一些挑戰。
川財證券分析師楊歐雯稱,當前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融資成本高,后續公司治理和股東權益實現面臨挑戰,股權退出渠道少、流動性差,以及以額外的增信機制導致出現“名股實債”的情況。但隨著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和交易機制的逐步成熟,這些問題都會逐一得到解決。
朱俊生認為,保險機構參與不良資產處置存在信息獲取、行業研究、法律運用等方面的難題與風險。以債轉股為例,擬實施債轉股企業的主要訴求是增加權益資本、降低有息負債,進而降低企業的杠桿和利息負擔,為轉型發展奠定基礎。但債轉股的企業通常都陷入困境,如果僅僅是注入資金,而沒有有效轉變企業既有的經營機制,將導致保險機構的股權投資面臨較大的改制風險、定價風險和退出風險,這顯然與保險資金風險偏好程度較低的屬性相沖突。
保險機構如何規避這些擔憂?朱俊生建議,參與債轉股的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國有股權交易進場的剛性規定、國有股權交易評估的規則、稅收規則以及上市公司市場化債轉股的配套規定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雖然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的特點,但與銀行相比,體量仍然較小。同時,缺乏人才儲備是保險機構參與債轉股項目最大的障礙。“尤其是法律人才的儲備,債轉股項目中涉及很多諸如估值等復雜的環節,而目前多數保險機構缺乏相關經驗。”朱俊生表示。
但這并非意味著面對廣闊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險企要裹足不前。楊歐雯補充道,隨著政策的持續引導激勵,預計未來落地項目的數量和規模都會有所提升。(記者 程竹)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保險 債轉股 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