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小康路上不能讓地病拖后腿

2018年11月20日 09:39 | 來源:健康報
分享到: 

地方病是呈現地方性發病特點的一類疾病。我國是地方病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存在著碘缺乏病、血吸蟲病等世界諸國廣為分布的地方病,也有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等我國特有的地方病。這些疾病或與當地百姓特定的生活方式有關,或屬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又或是地球化學性疾病。改革開放40年間,各地百姓在逐夢小康的同時,也在與各種地方病展開抗爭,并隨著歷史演進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健康報》在記錄

1980年4月17日,《健康報》頭版刊發消息《科研要走在防治疾病的前頭》。文章指出,要把病因不清的大骨節病、克山病以及其他地方病防治中的技術關鍵問題作為主攻方向,選出25個近期重點科研課題盡快突破,并提出科技隊伍建設、加強協作等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所在。

1993年9月23日,《健康報》頭版頭條刊發消息《中國向碘缺乏病宣戰》。文章介紹了國務院于當年9月22日召開的中國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總動員會議。從那時開始,我國拉開了碘缺乏病攻堅戰的序幕。

2004年5月20日,《健康報》頭版刊發了深度報道《連橫合縱驅“瘟神”》。記者在湖南實地采訪了當地血吸蟲病防治工作,詳細介紹了多部門聯手的綜合防治措施。

2012年3月19日,《健康報》頭版刊發消息《食鹽加碘量不再強求一律》。自此,我國開始實施新的食鹽加碘策略,新標準允許各省(區、市)自行確定食鹽碘含量平均水平,以促進人群尿碘含量較高的地區回歸適宜水平。

“不同尋常”的地方性氟中毒

涉及13個省,受威脅人口一度達3000萬人,作為我國特有的地方性氟中毒類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從廣泛流行到持續控制再到消除,在時間軸上與改革開放40年相契合,被譽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最典型的成功案例。

一切要從20世紀70年代末說起。彼時,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拉開,在貴州省畢節縣、湖北省恩施縣等地相繼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地方性氟中毒。以畢節為例,當地氟斑牙患病率高達98.2%,氟骨癥患病率也有25.2%,這兩種疾病可引發皮膚及內臟損傷,嚴重者導致癱瘓。“既往研究認為,病因與飲用水中氟含量超標有關,也就是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安冬回憶。但令研究人員困惑的是,畢節當地的飲用水中氟含量僅為0.2毫克/升,遠低于國家標準。

“隨后的研究證實,這是一種氟中毒流行的新類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已從事地方病防控工作30余年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孫殿軍說,這種類型是我國特有的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區,貴州省的病區范圍占全國一半以上。

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煤的含氟量很高,每千克煤含數百毫克氟。加之當地有敞爐敞灶的燒煤習慣,煤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氟,密閉的室內空氣被嚴重污染。

此外,這些病區秋季多陰雨,每戶都有一到兩個常年不熄的敞燒爐子,供做飯、取暖、煮飼料等使用,爐灶上方1.5米~2米處置有荊條或竹子編的炕芭,谷物收割后即堆放在炕芭上任其干燥,使用前才取下加工。在長期烘烤過程中,糧食普遍受到污染,含氟量急劇升高,最高可達每千克上千毫克。食物和空氣的污染導致這些病區氟斑牙和氟骨病患者猛增。

經濟發展撬動防控策略

為何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在20世紀70年代末逐步顯現?這與經濟發展帶來的能源使用變化密切相關。貴州省素有“江南煤海”之稱,煤炭儲量居全國第四位,且煤層分布較淺,易于開采。

歷史上,貴州省農村居民主要以柴草為生活燃料。20世紀50年代,亂砍濫伐導致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樹木越來越少。20世紀60年代以后,產煤區自采和村辦小煤窯逐步發展,為病區居民提供了廉價便利的生活能源。由于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落后,農村群眾普遍采用原始落后的敞爐敞灶方式燃煤,導致室內空氣和食物遭受氟污染。

孫殿軍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同樣影響了防控策略的選擇。“如果放在現在,我們可能會選擇讓當地居民大面積改用清潔能源,比如煤改電。”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對絕大部分普通農戶而言,用電還是件奢侈的事情。于是,以改良爐灶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應運而生。“在貧病交加的山區農村開展改爐改灶,觸及了延續千百年的傳統觀念,涉及村村戶戶,必須由政府統一領導。”安冬說。

2004年成為防控的關鍵年。時年,我國開始實施《全國重點地方病防治規劃(2004~2010年)》,設立了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公共衛生專項資金地方病防治項目,全面落實以改良爐灶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2008年12月,原衛生部與貴州省簽署共同加強燃煤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的省部合作協議,中央財政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支持力度,省財政也配套相應資金。而翌年啟動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列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僅在貴州,中央和地方就投入12.1億元,改爐改灶173.7萬戶。

據介紹,目前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居民戶改爐改灶率為98.4%,已改爐灶正確使用率為97.3%。“現在可以自豪地宣布,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已不再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孫殿軍說。

科學補碘應繼續堅持

碘缺乏病是地方病中影響最廣泛的一種。20世紀70年代,我國多個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碘狀況,因缺碘引發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患者達3500萬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約有25萬人,碘營養不佳導致的健康問題十分嚴峻。

1995年,我國開始實行食鹽加碘政策。隨著政策的實施,缺碘狀況有所好轉——大部分地區消除了碘缺乏問題,各地區居民碘營養水平不斷提高。到2000年,我國摘掉了碘缺乏國家的帽子,絕大多數省份達到了消除碘缺乏危害的狀態。“十二五”終期評估結果顯示,以縣為單位,我國有94.2%的縣達到碘缺乏病消除水平,全國未發現新發兒童克汀病病人,人群碘營養水平總體保持適宜狀態。

孫殿軍坦言,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膳食結構有所不同,加之地貌、地質多樣性,一些地區之間的碘攝入量存在差異,導致人群基礎攝入量不同。所以,長期實行統一的單一鹽碘濃度標準不利于我國各地區居民碘營養水平的調整,應采取因地適宜、因人制宜的方法科學補碘,同時加強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倡根據自身情況適宜地食用加碘食鹽。

2012年3月,我國開始實行食鹽加碘新政策——每個地區可根據本地特點,即實際的碘營養水平決定食鹽中碘的含量。2017年,我國開展了全國性以鄉為單位的飲用水碘含量調查。調查顯示,83.6%的鄉水碘低于10微克/升,處于缺乏水平,但有2.6%的鄉水碘含量大于100微克/升,處于過量水平。為此,我國在水源性高碘地區實行停供碘鹽政策。

孫殿軍強調,在我國一些邊遠地區依然存在碘缺乏狀況。調查研究顯示,2011年,新疆4個縣和11個鄉8歲~10歲兒童甲狀腺腫大患病率超過了5%。此外,一些地區的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也存在缺碘狀況,這將對胎兒造成健康危害。“因此,科學補碘政策應繼續堅持下去。”

實現長久穩定控制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防治中取得的成績只是我國地方病防控工作的縮影。

目前,我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改水率為93.6%,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率達到94.1%,受益人口達6150萬;飲水型砷中毒病區改水率為95.4%,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率為93.6%,受益人口為47.5萬;在已查明水源性高碘縣中,無碘鹽食用率在90%以上的縣有99個,占90.8%;大骨節病病區,達到消除水平的病區村占全部病區村的95.4%;克山病病區,70.1%的病區縣達到消除水平。

孫殿軍表示,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制定,地方病防治的前景愈發明晰。未來要重點持續消除碘缺乏病,控制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飲水型砷中毒、飲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水源性高碘危害,徹底消除大骨節病、克山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對我國病區居民的危害等。

“有理由相信,再經過10余年的努力,我國的地方病一定能夠被控制,甚至有些能被消除。”孫殿軍說,由于人們無法改變自然環境中致病因素的分布,必須建立可持續控制地方病機制,避免病情反彈,實現長久穩定控制。

編輯:趙彥

關鍵詞:小康 地方病 拖后腿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五月天 |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午夜色福利久久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卡 | 亚洲人成色44444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