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讓孩子從小學習獨處

2018年08月13日 15:21 | 作者:杰西卡 | 來源:中國婦女報
分享到: 

女兒小D在幼兒園,每天戶外活動后,老師都不急著讓他們進教室,而是在通往教室的過道里,讓孩子們靠墻壁坐好。老師蹲下來,一個一個地問:“今天的教室里有橡皮泥、水彩畫、水池、積木和廚房,你想去哪里玩?”

孩子們告訴老師,然后才進教室。但有的孩子會說:“我也不知道玩什么”。這樣的孩子就去教室的安靜角,先在那里待一會,直到有了決定后再行動。

我第一次去幼兒園做家長志愿者時,出于好奇就坐在那個安靜角,和一個小女孩聊天,“你看,Dorothy在玩水,你要不要和她一起啊?”女孩卻一臉認真地說:“不用啊,我還在思考,每個人不需要非做和其他人一樣的事情,關鍵你要想清楚自己喜歡和想做的是什么。”

我當時不禁“哇”了一下,孩子真的是天生的哲學家啊。果然,沒過多久,女孩對我說:“我今天想畫畫”,然后一溜煙地坐到了畫畫的桌子旁。

這家幼兒園的園長說:“學會和自己相處,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多少成人都做不到,因此我們更需要創造機會,從小培養孩子這個能力,會獨處的人今后的人生一定會更不同”。

我們從小被教育“生活需要過得充實”,于是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生活被父母安排得“很充實”。慢慢地,我們心里就有一份“怕”,害怕無所事事,害怕一個人,害怕無聊寂寞。成為父母后,我們迫不及待地希望替孩子安排事情,其實本質反應的恰恰是我們內心的怕。但這份怕變成了阻礙孩子自主成長的絆腳石。從小到大被安排好、被督促長大的孩子,會大大削減內驅力的培養。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

回應的藝術 我一直提倡對孩子的需求無條件響應,尤其是孩子生命的頭三年,他就是通過我們撫養人的反饋來逐漸形成對自己和外界的認知。當孩子可以認識到自己是無條件被愛著時,他們就會有更高的自尊自信和更足的安全感。

所謂無條件響應包含幾個元素:行動響應、語言響應和響應時間。從孩子剛出生到3歲,我們可以逐步慢一拍:從“第一時間行動響應”,慢慢過渡到“第一時間語言響應,然后根據正常的節奏予以行動響應”、直到最后“鼓勵孩子自己行動”。

這個回應的速度,孩子還是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接納了,但這樣的一個緩沖,就是在幫助孩子創造生活的“留白”,讓孩子慢慢開始適應那個片刻“要靠自己一個人”的感受。

慢慢地退出 女兒2歲前,在陪玩的過程中我會側重培養她的各種玩耍能力。2歲后,我就有意識地給她的生活留白,我緩慢退出。

選擇一個她最喜歡玩的游戲,我坐在離她稍微遠一點點的地方,看著她玩,但這時一定要控制自己想要指導夸獎的欲望,更要控制上手幫忙的欲望,就是離她一定距離靜靜地看著孩子玩。

一開始,這樣的狀態不會持續很久,她自己摸幾下馬上就會要求我一起玩,我馬上回應。但只要我們有意識時不時提供這樣的機會,孩子就會越來越習慣于父母“緩慢退出”的過程。

之后,我就和小D在兩個平行空間,但要確保自己的心還在。比如我家是半開放式廚房,有個窗口我探出腦袋,游戲墊上的小D就正好看到我。

她自己玩一會會想到我,開始大喊,“媽媽,媽媽”,這時我就探出腦袋回應,“媽媽在呢,小D在這里玩,媽媽在廚房忙”。一開始,其實說完這句話,我就必須出去陪小D玩了,但這樣的緩沖讓她明白,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也能玩,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是第二步,讓孩子體會到,即使物理距離上父母不在身邊,父母的心還是和他們在一起的。

現在小D也會和我說,“媽媽,我無聊了”,我每次都興高采烈地回應,“那我們一起想想可以玩什么呢!”當我控制住“她需要我幫助,她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這個念頭后,我真的發現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會找樂子。

小時候知道自己想玩什么,長大后就能知道自己想學什么,上班后就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反正父母/老板讓我做的”,這就是內在驅動力萌芽的土壤吧。

給每天的生活留白一點點,讓孩子體會一點點的無聊,這不是偷懶或撒手不管,而是一種智慧。因為只有外面的世界安靜了,孩子才能學會靜下來了,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聽到自己的內心,才能了解自己。

適當無聊,學會獨處,滋養的正是孩子獨立思考和內在驅動力!

(作者為微信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育兒專家,著有《和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等)

編輯:趙彥

關鍵詞:孩子 學習獨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 亚州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 婷婷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 最新性爱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