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生態先行、審批環節破壁…漳州如何念好城市“生意經”?
新華網漳州6月27日電(劉默涵 閆雨昕)綠色,是漳州最鮮明的發展底色。
25日,新華網記者跟隨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漳州。走進漳州,只見青山環綠水,草木蔥蘢翠欲滴,綠色撲面而來,一派盎然生機。
走在夏日的南湖邊上,但見秀麗逶迤的湖面,白鷺點點,兩岸行道綠樹成蔭。傍晚時分,在光與影的相互作用下,更有一幅名為“南湖夜色”的寫意畫卷從近到遠慢慢舒展開去。
做生態的生意
依傍南湖而建的南山生態文化園,是窺見綠色漳州的一個絕佳窗口。
圖為漳州市南山生態文化園一角 閆雨昕攝
漳州市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建進說,占地618畝的南山生態文化園,是漳州市“五湖四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該市探索“生態+”模式,打造“生態+文化、產業、旅游、休閑、居住”城市新空間的重點項目之一。
據了解,近幾年漳州通過實施中心城區“五湖四海”、南山水岸、“雙百”綠化工程、圓山林下生態園等一批“生態+”先行示范項目,“一城花海半城湖”獨特風光初步形成,從“生態佳”邁向“生態+”。
何謂生態+?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偉澤說,漳州的“生態+”模式,在于著力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四生”融合發展,做大做實富美新漳州的建設文章。“不僅要讓生活在現代快節奏中的市民有一個自由呼吸、慢享‘發呆’的地方,也要讓那些守護綠水青山的人有‘發財’的機會”。
連日來的采訪,記者也深有所感。
“生態+”驅動一產“接二連三”。
南靖縣作為漳州市森林覆蓋率、林地綠化率均為第一的縣城,通過打響土樓與云水謠兩大品牌,做大生態文章,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懷遠樓:世界文化遺產--坎下村梅林鎮 張捷攝
2017年,南靖“福建土樓”景區接待游客達4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7481元,提高到2017年的24713元。
與此同時,依托食用菌、香蕉、龍眼、荔枝等生態產業資源優勢,南靖配套完善的產業園吸引知名食品加工企業投資興業,構建食品加工制造、冷鏈物流、工業旅游三大核心板塊,走“產城一體”之路,全力助推食品工業大鎮進程。
據了解,漳州未來將持續深化“生態+”模式,延展“生態+”效益,推動“生態+”向城市、產業、園區、旅游等全領域嵌入,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力爭率先建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營商環境“破壁”
“生態+”也在為招商引資和產業轉型提供助力。 漳州在推進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注重提升園區生態品質,保護好原有生態肌理,不亂填湖、不亂砍樹,不盲目搞一馬平川,著力建設“園中有林、園中有花、園中有湖”的美麗生態園區。
“漳州執著于生態優先、生態先行,有了良好的生態基底之后續再把‘+’的部分跟上,”漳州高新區黨委工副書記在林繼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酒店、文化、商業辦公等具體項目土地報批和項目溝通正在進行當中,這一部分一旦進入實施狀態,前期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平衡。
高新區招商局局長劉利友介紹說,漳州優越環境吸引了不少知名內外資商企、創客,目前外資項目占總體項目比例的8%,這一數字還在持續攀升。
圖為“商務110”商機對接中心 劉默涵攝
高新區2016年7月1日正式上線運行的“商務110”商機對接中心旨在頭籌全是資源、為企業提供投資指引、考察對接、項目幫扶、綠色審批等服務。漳州開展的投資建設項目“會審制”改革,整合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域的審批事項,將投資建設項目涉及的69個審批環節,簡化為“準入會商、開工會審、竣工會審”3個會商會審程序,打破逐一申報、互為潛質的壁壘。
該中心公布數據顯示,平臺成立以來,系統已入庫項目達550多個,總投資額6500多億元。 “生態+”模式讓漳州嘗到甜頭。2016年年底,全球最大信息管理服務商甲骨文雙創基地,落戶圓山腳下“水仙花的故鄉”漳州高新區。華為公司也作為首家客戶簽約入駐漳州開發區的生態產業園“芯云谷”,共建“生態硅谷”。
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斷延展“生態+”效益,漳州的變化,數據最為直觀。
2017年,漳州市累計接待游客3268.94萬人次,比增22.9%,增幅位居福建全省第二,連續四年位居全省前三;旅游總收入389.75億元,比增30.9%,增幅居全省第三,對漳州市GDP綜合貢獻達10.95%。
如今的漳州,發展速度快了,營商環境好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強了,有形的風景在眼前流動,無形的風景在心中流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生態 漳州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