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陳彧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場景
作者:陳彧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下根來。在風起云涌的“五四時期”,多種社會思潮激烈競爭,馬克思主義能從其中脫穎而出,既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亦在于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自覺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初,即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持之以恒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在波瀾壯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我們選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個相關場景,試圖帶領讀者由小窺大,感受真理的光芒如何照耀到中國大地。
翻譯者讓更多人品嘗到真理的味道
浙江義烏分水塘村,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1920年在此問世。完成這項事業的是學者陳望道。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精心翻譯《共產黨宣言》。有一天,母親端來了一碟粽子和紅糖,陳望道由于專注于譯書,錯把墨汁當成紅糖,當母親問是否還要加點紅糖時,陳望道表示已經很甜了,渾然不知嘴邊沾滿了墨汁。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改后,于1920年8月付梓,首印一千冊迅速脫銷,一個月后重印。
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的翻譯、研究與傳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說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那么翻譯者就是辛勤勞作的蜜蜂,他們從真理之花中采集花蜜,釀成甜滋滋的蜂蜜,供更多人品嘗到真理的味道。
在一大召開兩個月前,中華書局出版了李達翻譯的荷蘭人郭泰所寫的《唯物史觀解說》,李達在附錄中撮要翻譯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唯物史觀的重要論述。《唯物史觀解說》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或許令今天的讀者難以想象,在十五年間此書印行了十四次。在一大上,李達當選宣傳主任,兩個月后,人民出版社成立,出版計劃包括“馬克思全書”15種、“列寧全書”14種等,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叢書形式譯介與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雖然由于反動力量的干擾等原因,這一計劃并未完成,但李達身為主編,一人扛起了編輯、校對、付印、發行等工作,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共出版了15種書籍,其中就有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譯介,使越來越多中國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在這一精密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花費四十年精力寫就的《資本論》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從1928年起,王亞南、郭大力開始了合作翻譯《資本論》的征程,十年之后,《資本論》中譯本終于問世。兩人譯書的過程艱辛備嘗,1928年郭大力在杭州大佛寺譯成《資本論》第一卷,并與同在該寺打算寫一部小說的王亞南結為莫逆之交,兩人相約合作翻譯《資本論》。對于《資本論》所批判的古典經濟學,郭大力坦陳彼時“連初步的認識也沒有”,他提議兩人先從古典經濟學著作譯起。1935年,由于郭大力曾譯好的《資本論》第一卷已經毀于戰火,他們不得不從頭開始翻譯《資本論》,經過多年的積淀,他們的學養無疑比那時更加深厚,并且依據的底本是從蘇聯來的德文本,譯作自然也更精確。值得一提的是,王亞南后來完成了《中國經濟原論》的寫作,此書“按照《資本論》的體系和范疇來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
今天當我們捧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為其中閃爍的真理光芒而感到鼓舞時,不應忘記一代又一代翻譯者的功勞,譯書的事業一直持續至今,本身便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求實的工作作風。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毛澤東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