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區管校聘,讓好老師流動起來
4月9日,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山村中學——齋堂中學迎來了一名“大咖”——特級教師李春旺。本學期起,他走出工作所在學校,給深山里的學生上課。打破學校界限壁壘,使全區優秀教師資源實現共享,讓全區的學生無論在哪里就讀,都有機會聆聽到優秀教師授課,這是該區推行“區管校聘”制度之初衷。
門頭溝區的“區管校聘”,也就是時下在全國各地方興未艾的“縣管校聘”的城市版。長期以來,學校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校、教師不動,學生在動。學生流動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不同“營盤”間冷暖不均,有的囤了“精兵強將”、名師云集,有的不免“缺糧少彈”、艱難度日。人往高處走,于是便有了“擇校”一說。擇校熱不僅給家長、學生平添諸多煩惱,對教育乃至社會都不是一件好事。名校帶旺天價學區房,就是教育資源不均催生的荒誕現實。
在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從而滿足所有學生需求的條件下,學生不動,讓好教師流動起來,陽光普照、雨露均沾,無疑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舉。“區管校聘”或“縣管校聘”為我們設置了這樣一個圖景:其一,“幫窮親、拔窮根”,通過優秀教師流動,給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輸血”,讓這些學校也有“鎮校之寶”,緩解一下“馬太效應”;其二,打開“水龍頭”,等于打破了編制束縛,立馬讓教師管理體制這池子水活起來。競聘上崗、競爭擇優、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增強學校用人自主權,也觸動了每一位教師的神經——不讓自己優秀起來,恐怕你連流動的機會都沒有。當然,終極目標還是那句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區管校聘”或“縣管校聘”想行穩走遠,有兩個大前提,一是操作流程設計科學合理,二是教育主管部門公正清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流動 學校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