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拔窮根,教育加把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年內將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被賦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時代使命。進入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如何更好發揮教育的作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還有哪些短板要補?日前,本報記者就這一話題邀請相關專家和企業代表分享觀點,建言獻策。
——編 者
光給錢,不扶智,貧窮還會卷土重來
勞動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貧困發生率大于16%;若將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貧困發生率會下降到7%
教育扶貧,要扶教育的“貧”,切實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提高學校教育和成人職業教育水平
記者:為什么說教育扶貧是切斷貧困代際傳播的重要途徑?
盧邁:教育能為個體提供上升的通道,能為一個地區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但教育恰恰是貧困地區的短板,導致其陷入“越窮越不要教育,越不要教育越窮” 的惡性循環。實現脫貧致富,亟待發展教育事業。
我曾到貴州省畢節市的貧困村調研,對一戶貧困家庭印象深刻。男主人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女主人沒上過學,全家靠種地或打零工維系生計。得益于脫貧政策,他家獲得小額扶貧貸款,發展鴨苗養殖,日子漸漸有了起色。但是女兒學習成績不理想,夫妻倆也沒有能力輔導。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很有可能重蹈父輩的貧困軌跡。
當前貧困地區對兒童教育和營養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兒童在人生起跑階段大大落后。只有幫助貧困兒童更好地成長發育,教育扶貧才能真正扶到 “根”上。
李興洲: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值得重視。當前,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學生輟學失學問題值得關注。他們過早離開校園,用稚嫩雙手承擔起生活重擔,但又因文化素質水平偏低,“務農沒出路,務工沒技能”,只好重復低水平的生產生活方式。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以世界銀行貧困線為標準,勞動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貧困發生率大于16%;若將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貧困發生率會下降到7%。因此要大力發揮教育在扶貧中的作用,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孩子掌握改變命運的主導權。
宋志平: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教育扶貧就是要通過資源傾斜,改善貧困地區教育條件,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用知識改變命運。中國建材集團在教育扶貧方面做了一些事,比如捐建學校、捐贈學習設施、生活用品,組織技能培訓、設立愛心助學金等,有些職工義務支教達6年多。
記者:教育扶貧是實現脫貧的重要手段,但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水平低、欠賬多,這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興洲:教育扶貧,要扶教育的“貧”。首先在硬件上,一些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比較差,校舍標準低,學生課桌椅簡陋,電腦、樂器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短缺。有的學校甚至缺少基本的教育教學設施。
其次在軟環境上,因生活待遇較差,職業發展受限,鄉村學校難以吸引優秀人才,一些貧困地區學校代課老師多,老齡化嚴重,教學手段單一,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宋志平:除了關注貧困地區學校教育,還應關注成人教育。貧困群眾的“充電”渠道多了,但培訓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培訓課程和內容設置上,應精準對接地方產業發展,找準農民需求,這樣才能激發農民學習動力,真正扶起智與志,讓他們鼓起口袋的同時,也能富起腦袋、挺起腰板。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扶貧 貧困地區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