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國務院減稅大招再蓄實體經濟發展動能
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讓更多企業享受按較低征收率計稅的優惠。此次三項減輕稅賦措施,預計2018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
國務院再次為市場主體減稅,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尤其對我國實體經濟釋放了重大利好,并蓄積了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巨大動能。
從當前國內經濟總體趨勢看,雖然中國企穩回升,經濟繼續向好;但目前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稅費負擔依然偏高,且稅賦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需在稅收上進一步“放水養魚”以減輕企業負擔。而且,此次減稅也是認真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的最好體現:今年擬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顯然,此次減稅體現了這一政策宗旨,既是體現減稅政治性的最好詮釋,更是優化我國市場環境的必然要求。這么做,可讓我國政府贏得更多的民心。
從減稅產生的具體績效看,此次減稅將重點降低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將稅率從17%降至16%,并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這幾大領域既關系到我國制造業生存狀況的改善,也在于有意助推我國制造業渡過經營困難,因為這檔基本稅率首次下降,惠及的行業相當廣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有利于切實降低制造業生產成本和經營負擔;尤其,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可讓制造業用降稅剩下的資金加快技術更新與升級,購買高端設備等固定資產,加快產品研究和更新換代,提高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實現制造業興國戰略夯實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將交通、農產品等增值稅稅率降低,最終可能傳導到服務和消費品價格上,促進消費擴大和民生改善,讓廣大老百姓受益,這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消除中美有可能暴發的大規模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創造更為有利的重要條件。
從振興我國中小微企業及推動“雙創”經濟戰略實施上看,此次減稅可進一步發揮這方面的功效: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讓更多企業享受按較低征收率計稅的優惠。這樣做,一則可進一步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稅基,使中小微實體經濟負擔進一步減輕,這對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將起到間接作用,使中小微企業更有實力注意提供產品生產品質、服務品質與效率,為振興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巨大潛能;二則可將更多小規模納稅人納入較低征收率范圍,有利于小規模企業擴大自身規模,同時納稅行為也會更加規范,為實體營造公平公正的稅賦環境,消除企業之間不規范、不公平的競爭,推動市場環境的更加優化。若加上2018年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將更加促進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我國經濟企穩回升奠定堅實的基礎。(莫開偉,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減稅 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