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再塑中國經濟的偉大創舉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題:再塑中國經濟的偉大創舉
新華社記者
以6.9%的速度實現7年來首次增長加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每天有1.66萬戶新企業誕生、消費對增長貢獻率近60%……
網絡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第十年,帶著來之不易的“速穩質優”成績單,中國經濟從2017走向2018。
一艘航母級超大經濟巨輪,穿越驚濤駭浪的水域,駛入新時代的主航道——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如此闡述。
這是全方位的艱難再塑。
站在新的時代方位,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發展奇跡的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理念再塑——從做大“量”到追求“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引下,“中國號”巨輪駛入高質量發展新航道
這是高瞻遠矚的判斷和發展指引——
“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稱,在過去40年驚人發展成就基礎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正影響和塑造全球范圍的產業結構和競爭格局。
每一代人創造自己的歷史,都無法脫離時代所賦予的現實條件。
時間回到2012年,國內外“唱空”中國經濟之聲不絕于耳。持續30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多年積累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
這一年,中國經濟從10%左右的增長平臺放緩到7.9%,新世紀以來首次回落到8%以下。同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出現相當長時期以來絕對數量的首次下降,支撐經濟多年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
發展階段的轉變,從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歷史的勝出者,往往能夠在關鍵節點,作出適應把握引領大勢的重要選擇。
當速度開始換擋,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這是一道選擇題——
還要不要繼續在追求快速增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且不論重“量”模式本身的強大慣性,地方財政收入、就業、官員政績,無不與GDP增速緊密相聯,要改變這種以高投入換取高增長的模式,必然傷筋動骨。
這又不是一道選擇題——
用老的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如同“飲鴆止渴”,最終會導致矛盾的總爆發。
“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校準一艘巨輪的航向離不開視野廣闊的舵手,再塑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100多次與經濟有關的會議,對中國經濟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和重大決策部署。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三期疊加”“新常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怎么看”和“怎么辦”的思路逐漸廓清;
凝聚著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接續思考和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對歷史與未來、中國和世界的深刻把握中日益成型。
“5年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宣布。
這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國經濟全方位再塑的思想力量源泉。
國際經驗表明,現代化進程中闖關奪隘,必須探索對既有發展模式的重整再塑——
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人均GDP提升到一定階段后的“中等收入陷阱”,與現代化轉型伴生的“風險社會”……縱觀世界經濟史,發展中的風險和陷阱眾多。
究其根源,在于過往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而路徑依賴又無從擺脫。經濟變速換擋、社會深刻轉型的中國,要跨越陷阱,必須實現“關鍵一躍”。
發展客觀條件的變化,倒逼中國經濟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向更高級形態演進——
看國內,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顯著提高,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發生逆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特點。
另一方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人口紅利持續消減,環境污染加劇,創新能力不足,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金融業出現“脫實向虛”傾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矛盾突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看全球,世界發展面臨百年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多點突破;貿易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唯有轉型。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以新發展理念重構發展邏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逐步繪就。
2017年底,一套新的指標體系“亮相”,成為衡量地方發展和官員政績的新“風向標”。
由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和綠色生活等6方面55項評價指標計算生成的綠色發展指數,與公眾滿意程度一起,還將納入五年一次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作為各地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從“唯GDP論英雄”到以綠色發展指數衡量發展質量,標尺的改變,印證了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理念上的變革和再塑。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
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中國經濟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一套瞄準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經濟支撐體系正全面布局。
回望五年,全球經濟的驚濤駭浪中,大國經濟轉型的“關鍵一躍”正成功起跳。
五年極不平凡的歷程,深深鐫刻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坐標上——
在世界經濟新版圖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總和;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多年想實現而未實現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成為現實;民生獲得感持續提升,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五年極不平凡的歷程,日益引發全球矚目與探尋——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如此體量的大國、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成功實現現代化,走出一條高質量的發展道路,尚無先例可循,其所取得的經驗,將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邁入新時代,新理念新思想的磅礴之力,正深刻再塑一個大國的發展路徑,照亮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的偉大征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發展 經濟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