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周滿生:素質導師如何提升學生非專業素質
作者: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周滿生
高校在專業教育之外,究竟應該如何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哪些素質?近日,筆者讀到《大學素質導師制理論與實踐》(涂方劍、王海濤著)一書(以下簡稱涂著),對文中作者及其團隊在實施大學素質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感觸良多。
涂著從大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以非專業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創造性地提出素質導師及素質導師制的概念,并構建了系統的素質導師制的運行機制及其制度體系,以之推行和實施大學素質教育并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筆者以為這是對大學素質教育實踐模式的一種創新,其創新之舉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凸顯非專業素質教育的目標,找準了大學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在專業教育之外,推進素質教育,比較普遍和通行的做法是增設人文知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然而實際的效果不盡人意。究其原因,筆者以為是高校對素質教育缺乏整體的思考和布局,在培養目標、過程管理、質量評價上沒有予以充分重視,更談不上形成有影響的素質教育模式。即便是在人文知識教育、通識教育等方面也是重傳授輕開發,重灌輸輕內化,重繼承輕創新,難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涂著指出,高校素質教育可以從專業素質教育、非專業素質教育以及特殊(創新、特長素質)素質教育三方面著手,其中專業素質教育主要解決“做事”的問題;非專業素質教育主要解決“做人”的問題;特殊素質教育主要解決“創新”的問題。這就將大學素質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架構了一個素質教育的整體布局,具有全局性和科學性。進而針對一些大學生的素質缺陷尤其是非專業素質缺陷,提出將主要解決“做人”問題的非專業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素質導師制正是基于對大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而提出的,定位于非專業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對大學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創新意義。
二是提出并創建一支專門從事非專業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素質導師,彌補大學素質教育專任隊伍的缺失。盡管高校要求專業教師教書育人,科研人員科研育人,管理人員管理育人,服務人員服務育人,但缺乏有效的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且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由于來源渠道多、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崗位發展受限,“臨時性”“過渡性”“兼職性”問題突出等,又給原本單一的育人職能大打折扣。專任隊伍的缺失是素質教育成效甚微或不能落地的重要原因。對此,涂著創造性地提出了素質導師的概念,并將其定位于“專職從事非專業素質教育的育人工作者”。素質導師以素質本位為價值定位,是專司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是特別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一支育人隊伍。素質導師制將素質導師隊伍擺在與專業教師隊伍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建設,還構建了包含準入與退出制度、培訓制度、職稱晉升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建設了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素質導師隊伍。素質導師制彌補了大學素質教育專任隊伍的缺失,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隊伍保障,破解了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因缺乏專門從事非專業素質教育的教師而不能“落地”的難題。
三是規范素質導師的具體職能,促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地。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包含方方面面,素質導師如何開展具體的工作以培養學生的非專業素質呢?涂著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及大學生成長規律與學生生活實際,為素質導師系統規定了“六導六督”具體職能,即對學生進行人生引導、品德教導、心理疏導、學業指導、就業指導、創業指導,督促學生“三會”(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要”(內化、踐行、創新)、“三習”(預習、復習、練習)、“三問”(敢問、勤問、會問)、“三多”(多讀書、多實踐、多交流)、“三省”(內省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文明行為)。通過素質導師職能的發揮,有效促使學生開發潛質和素質內化,克服以往重傳授輕開發、重灌輸輕內化、重繼承輕創新的弊端,更好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從而保障了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地。
四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已顯示出良好的實踐效果。涂著提出和論述的素質導師制堅持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在武昌理工學院的實踐中彰顯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涂著中所論,該校自實施素質導師制以來,學生普遍積極向上、校園文明蔚然成風、優良學風逐漸形成、各類獲獎不斷增加、優秀校友大量涌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等,充分說明素質導師制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顯著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以理論指導實踐,再以實踐豐富和完善理論,這一科學的研究和實踐方法值得教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學習和借鑒。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素質教育 素質 導師 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