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澄泥硯:零落成泥詩意濃

2018年01月29日 15:56 | 作者:?蕭淑貞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澄泥硯創于漢,興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逾2000余年,與后起之端硯、歙硯、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古人可能受秦漢間磚、瓦當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制作,逐步升華為澄泥硯。澄泥硯是唯一以人工澄煉之泥燒制而成的陶硯,也是唯一不以產地命名的硯臺。

澄泥硯

澄泥硯

由于工序繁多,在中國四大名硯中,澄泥硯相對其他三者更難制作,因此更為難得。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就是制作工藝繁復產量甚低所致。

盛唐時期,絳州作為通往首都長安的重要水旱碼頭,各路官宦商賈、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云集,絳州先民繼承秦磚漢瓦的澄泥工藝,改進陶硯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硯的生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中說,“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

澄泥硯以沉淀的汾河漬泥為原料燒煉而成,需經過取土制漿、濾泥、澄泥、制坯、晾坯、磨制、雕刻、燒制、蠟煮、拋光等幾十道工序。宋翰林學士蘇易簡所著《文房四譜》中記:“作澄泥硯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貯于甕器內,然后別一甕貯清水,以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干,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蔭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后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不亞于石者。”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絹袋盛之,口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受水沖洗。如此兩三年之后,絹袋中的泥越來越細,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令其陰干,使其堅,以竹刀刻成硯狀,以刀刻削出圖案,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復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

這樣燒制出的澄泥硯“細膩堅實,形色俱麗,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比肩”。質堅瑩潤,呵氣生津,撫似童膚,紋理紛呈,色澤素雅;貯水不涸,歷寒不冰;叩之有金石之聲,鏘鏘悅耳;用則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

澄泥硯得益于汾河的恩賜。汾河上游多峽谷,水流湍急,到了新絳段,折而向西,河道寬闊,流速減緩,富含多種金屬礦物質的泥沙沉積成床,得天獨厚的澄泥資源為澄泥硯“窯變”出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沙綠、檀香紫、墨玉黑、斑鳩灰等自然色彩,歷代帝王將相名流大雅入齋收藏者甚眾。

澄泥硯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燒制時的溫度不同所致。清代《硯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為鱔魚黃,黃質黑章名鱔魚,黃者色若鱔魚之背,又稱鱔肚黃,較細膩發墨,用一匙之水,經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其次是綠砂,又叫茶葉末,蟹殼青較硬。又次為玫瑰紫,日本人呼之“蝦頭紅”。

澄泥硯風韻典雅,窯變奇幻,雅俗共賞,歷代文人學士奉為案上珍品,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鐘,著文記之。清乾隆皇帝在磨試了內務府收藏的澄泥硯后,親感其妙,贊譽“撫如石,呵生津”。乾隆皇帝在1775年曾命絳州知府在汾河取泥,打包運到北京,再命蘇杭工匠燒制“絳州澄泥硯”,歷時十年之久。時至今日,故宮庫房還保存有完整的汾河之泥。

從唐宋至明清,絳州澄泥硯浩繁不可窮,品類充棟,輝煌千年,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由于澄泥硯制作工藝繁復,其制作工藝曾于明末清初近乎失傳。明代末期,隨著銅硯、瓷硯、漆砂硯、木硯等的出現,澄泥硯在行業競爭中明顯處于下風。在乾隆皇帝時,絳州澄泥硯已經瀕臨失傳,很難從絳州本地找到一個傳承的匠人了,只有“絳州人善制澄泥硯”群體傳承的記載。

直到1986年,藺永茂與其子藺濤成立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多方搜集資料、精心鉆研,摸索近十年,歷經上千次的實驗,從設計圖紙、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窯爐設計、燒制,每一道工序都親自動手,終于掌握了各道工序的技術要領,使這一文獻傳說中的國寶得以復蘇,古硯鑒定家評價藺濤的作品“比起古代澄泥硯毫不遜色”。

如今澄泥硯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將采掘來的河泥放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濾出極細的澄泥,經過過濾、揉泥、制坯、陰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窯燒制、出窯、水磨等。一方硯臺從選泥到制成,至少需要近兩年的時間。一般一年燒10~12次,每窯的裝窯量在180~300塊之間。成品率受季節、風力、窯溫、窯變等偶然因素的影響,一窯的成品率在30%~40%之間。

作為泥土的雕塑藝術,制硯技藝集詩、書、畫、篆、藝、燒于一身,澄泥硯吸取了現代雕塑的手段和技巧,造型設計側重硯外功夫,再通過刀法,發揮文史繪畫、雕塑特長,將美術家的設計靈感與工藝師的精到技藝融合,創造出具有收藏價值的珍品。

一塊硯,一首詩,一支歌,一篇優美的散文。

同絳筆一樣,澄泥硯父子兩代同樣折射著傳統與現代、手工業與現代工業的矛盾與掙扎、傳承與突破。

一代和一代人想法不一樣,兒子想要做大,年紀大的人相對比較保守。我堅持少而精,在社會上留存下去就可以了。年產100塊可以很精致,1000塊就不能保證了。當你把銷售額、增長率當作目標的時候,需要更多地考慮是否會影響產品質量。不能說不注重質量,但更注重數量和規模。過去我收入20萬元就很滿足了,現在收入高多了,但花費也多了。在我手里的時候,產量不大,但積累還高;現在產量大了,客人多了,積累卻少了。過去晉商能形成一個派別,就勝在逐漸積累。有些圖案簡單的可以用機器代替,鏤空的就不行。手工藝品比如景泰藍就是手工的,不能用機器,燙畫再發展也是靠手工。有些東西可以部分代替,但不能全部代替。以前煉泥全是手工、腳踩的,現在用機器代替了,機器煉泥還比手工煉得好多了,密度大,還沒有氣泡,也是個必然的趨勢。輔助的、局部的部分可以用機器,既省工還能提高質量,雕刻的部分全是人工,帶著感情,味道就不一樣,一放音樂,感情就上來了,情緒不好時,一般不寫字,不畫畫,藝術是有共性的。外國人喜歡手工勞動的東西,就是因為人主觀的修養、情感都自然而然地流露、抒發到作品中了,幾百年、幾千年后,看起來依然親切,機器生產的就不行。再比如木雕,平面工作,機器沒有問題,但透雕就代替不了。機器僅僅只是把事情干了,如同機器人代替不了“人”一樣,手工藝品也不能被取代,只是部分代替了,手工藝品也消滅不了。

藺永茂老人對于手工業在現代社會的價值深信不疑。

目前,絳州澄泥硯已發展到16個大系列,年產量達到5000方。作為新絳縣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工程,澄泥硯文化產業園現已建成開放,這是一個集科研、生產、貿易于一體,有規模、有檔次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非遺”保護示范基地。從制作、品牌建設和營銷等多個方面,當代人已經走出傳統手工業的被動與盲目,成功摸索出了傳統手工業與現代相結合的道路,復蘇的絳州澄泥硯以此為契機,綻放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零落成泥詩意濃”,大地并不只供樹藝五谷,也是滋養藝術尤其是手工藝術的溫床。澄泥硯終究還是出自泥土,即使走到世界再遠的地方,它的根系仍然深深地扎在這片土地里,這也是對于農耕文明強大生命力的另一種禮贊和詮釋。

如果在時間上推算,這些手工藝術品的復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同時發生,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其中生機勃勃的一部分。

大樹的生機蘇醒,枝葉也抖擻精神準備迎接一次舒展蓬勃的綻放。

(本文選自商務印書館出版《走絳州》,作者蕭淑貞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澄泥硯 零落成泥詩意濃 陶硯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成人 | 亚洲午夜一本在线 | 性色开放主播在线直播 | 一本综合五月花在线视频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